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國語》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國語》是春秋時期的歷史著作,也是中國最早的國別史。又名 《春秋外傳》、《左氏外傳》。漢司馬遷曾說: 「左丘失明,厥有 《國語》。」一般因以認為本書的作者是左丘明。但本書實成書於戰國時代。魏襄王時(前318-前296)仍有人釐訂。東漢鄭眾、賈逵、三國吳虞翻、唐固、韋昭等俱為本書訓釋註解,但除韋注外,余多失傳。晉太康間汲郡魏襄王墓出土竹書,其中有《國語》3篇。唐以來,學者或疑本書是偽作。今文經學派徑指今本《國語》為西漢末劉歆竄改之書。清代以來,繼為本書考注的有董斯坦、汪遠孫、黃丕烈、陳瑑、王鳴盛、俞樾、吳曾祺、洪亮吉、徐元誥等。其中以洪亮吉《國語韋昭註疏》、汪遠孫《國語校注本三種》、吳曾祺《國語韋解補正》、徐元誥《國語集解》較流行。韋昭注本是本書的通行本,有宋刻明道本和公序本。明清均有翻刻,今有士禮居覆宋本。《四部備要》、《四部叢刊》均收。1911年商務印書館鉛印吳曾祺補正本。1936年中華書局刊徐元誥集解本。1978年和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兩度出校點本。 [1]

  本書今本共21卷。卷1—3是《周語》、卷4—5是《魯語》、卷6是 《齊語》、卷7—15是 《晉語》、卷16是《鄭語》、卷17—18是《楚語》、卷19是《吳語》、卷20—21是《越語》。計196(或稱233)條目、7萬餘字。

目錄

《國語》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書內容主要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間 (約前967—前453) 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史事。記事起自西周穆王征犬戎,迄於晉國韓趙魏共滅智氏。除《周語》、《鄭語》稍涉西周事外,余皆不出春秋時期。本書歷來與《左傳》相提並論,其記事略於原委、詳於言論,着重記載齊、晉、楚、吳、越五國霸業的興衰,於晉事特詳。對當時各國政治、軍事、經濟、制度、風俗亦有記述。所記言論不僅再現各國議政決策、外交斡旋等情況,亦生動地表現歷史人物的思想風貌和言論才智。對照 《左傳》,本書記述事件雖多與《左傳》相同,但亦多出94條,且記事早246年。故本書是與 《左傳》互為參證的先秦史著作。

  本書創分國記事體例,以「國」分類,以「語」為主。反映了著作者的歷史視野,既關注春秋間各個地區社會發展不平衡的歷史事實,也關注不同地區政治力量的消長在人們中間的不同感受和不同議論。本書與《左傳》似有「記言」與 「記事」的分工,亦暗合於文獻所記周代史官制度。本書還展示了歷史的橫斷面,其內容與形式均可與編年體史著互為補充,故對後世史籍編纂有很大的影響。但本書亦受體例的限制,取材零散,重記言論,於春秋史事頗有掛漏。

  自漢以來,《國語》書受到訓釋家的重視。三國吳韋昭《國語解》是現存的最早的注本。韋注並收鄭眾、賈逵等的訓釋,故以後眾本均以韋注並行付梓。清代注本以洪亮吉、汪遠孫的兩種注本為佳注。近人吳曾祺、徐元誥的兩種注本俱對本書及韋注重加校釋,均為前人研究成果的集成之作。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二度校點本書,對原書條目依內容加上標題,是通行本中唯一加標點的本子。該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