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彙》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字彙》是中國古代文字學著作。明梅膺祚撰,書成於萬曆乙卯(1615)年。主要版本常見的有明萬曆四十三年序刊本、清康熙十年西泠堂主人刊本、同治七年紫文閣刊本,清雍正、乾隆、嘉慶三朝多有翻刻,版本較多。較常見的是金闔會文堂藏版本。[1]
梅膺祚 (生卒年不詳),字誕生,宣城(今安徽宣城縣)人。根據其從兄梅鼎祚所寫的《增補字彙序》,知他是明神宗萬曆年間的太學生,餘事不詳。所著亦僅有《字彙》一部。
本書正文12卷,每卷一集,按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名稱標目。先將 《說文解字》 的五百四十部與 《篇海》的四百四十部合併為二百一十四部,再將部首「以字畫之多寡循序列之」。全書子集為一二畫的部首,丑寅兩集是三畫的部首,卯辰巳三集是四畫的部首,戌集是八九畫的部首,亥集是十畫以上的部首。每部中的字又按筆畫的多少排列,筆畫少的字在前,筆畫多的字在後。正文每卷首有一個圖,圖中每行分十格,載明每卷的部首及部首所在的頁碼,這實際上是分卷的目錄。首卷後附「檢字」,排列不容易辨明的難檢字。全書在編排、收字、注音、釋義等方面也較前此的字書不同,如編排上不僅改變了《說文解字》原有的篆字列目、楷書釋文的舊模式,而全以楷書列目、釋文。而且每個字的排列也突破了《說文解字》按照意義關係為序的定例而易之以全按筆畫多少以為先後的順序。同時,偏旁有改易或異形,主要是楷書有所變化的,都加註明。如二畫《人部》下注 「亻同」; 《刀部》下注 「刂同」等,皆是。收字上按照 「從古」、「遵時」、「古今通用」三個原則,於 「古字當從者,紀而闡之」;於 「今時所尚者,酌而用之」;於「字可通用者,好古趨時,各隨其便」。但是,對於「怪僻之字」,則「悉芟不錄」。書中雖收有不少古、俗字,但 一般皆加以區別與說明。注音上,在 《玉篇》的基礎上又有進步。這便是除每字下先列反切再加直音以外,如果直音只有其聲而無其字的,就用平、上、去、入四聲來注音。如 《刀部》「刓」字下注云: 「吾官切,玩平聲」; 「刌」字下注云: 「趨本切,村上聲」等等。釋義上,除了訓釋的簡明外,還常常採錄《說文解字》,說明造字的本義。且於字的各個義項下面儘量列出用例,以便讀者明曉。另外,全書除正文外,又於卷首列有 《運筆》、《從古》、《遵時》、《古今通用》、《檢字》等五種附錄;卷末附有《辨似》、《醒悟》、《韻法直圖》等三種附錄,皆是一些有關正字法方面的理論與知識介紹。
目錄
《字彙》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書在中國文字學史、中國字典編纂史上,其可稱道處有三個方面:其一是它對《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的大膽改革,按照檢字法的原則,根據通行字體按照筆劃來排列,以達到便利讀者的目的。《說文解字》首創五百四十部,其功頗巨。然隨着漢字形體的演變,一般讀者對於《說文解字》的部首有許多不甚明了之處,索檢十分繁難。因此,從實用與文字進化的觀點來看,這種字書編排法亦應改進。前此的 《龍龕手鑒》、《篇海》已擺脫了《說文解字》的部首檢字法的束縛,首先採用了音序檢字法,但由於其所用以排序的三十六字母以及古韻、古調皆已離字書編纂時的語音實際相距很遠,因此一般讀者因缺乏古音韻常識,使用起來仍不方便。而本書則根據漢字筆畫規律,同時照顧到普通讀者的文化水準,不僅改易合併了《說文解字》的部首系統,而且採用了以筆畫多少排序的編排方法,突破了傳統字書局限於《說文解字》五百四十部的樊籬,自創一種新的字書編排法。為中國更廣大的讀者提供了檢索字詞的極大便利。這種編排法對於近現代《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等大型辭書的編纂有很大影響。其二是本書在字典釋義上的進步。作為字典、詞典,釋義是當然的核心部分。中國的字典編纂雖然歷史悠久,但是自《說文解字》以下各代字書,如《玉篇》、《類篇》等,皆於釋義方面有許多欠缺。而本書則吸收了前代字書編纂的經驗教訓,於釋義上充分重視。它收錄的義項,不僅有經典里的常見義,也有一些後代通行的新義。釋義的文字也較通俗易懂,例句收集亦十分豐富。因此,它不僅在規模上十分接近近現代的字典、詞典,而且對於讀者來說也是十分便利、有用的。其三是本書卷首所列的「運筆」一項,教人寫字的筆順,如「毋,先��,次��, 次丿,次一」; 「書, 先, 次白」, 等等; 卷末所附的 「辨似」,教人辨認形體相似的字,如「肓盲;肓,音荒,膏肓;盲,音萌,目無瞳子」; 「趺跌:趺,音孚,趺坐;跌,音迭,足失據」,等等。這種附錄所介紹的漢字實用知識,對於漢字規範化、普及漢字書寫知識,皆十分有意義,為前此的其他字書所無。當然,本書也有不少缺憾,如引書舉書名不舉篇名,或舉篇名不舉書名,又引前人之說不註明出處,釋義也常有錯誤等。
本書梓行後,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應用十分普遍。明人張自烈的 《正字通》、清人張玉書等的 《康熙字典》等,皆以之為藍本,繼承了它成功的編纂經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