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戰國策》是先秦主要歷史典籍之一。它是戰國時的國別史料匯編,非一時一人之作。此書原以多種名目流傳於世,或稱《國策》,或名 《國事》,或題《短長》,或曰 《事語》,或雲 《長書》,或標 《修書》,至漢劉向對之重作整理、編次,並以其內容「為戰國時游士輔所用之國,為之策謀,宜為《戰國策》」,乃定今名。此書經劉向《七略》著錄後,便以12策33卷行世。至東漢高誘為之作注。唐以後該書殘缺不全,有多種版本流傳,主要有北宋曾鞏,南宋姚宏、鮑彪,元吳師道,清黃丕烈等人的校注本。目前通行的是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出的排印本。他們都是根據清嘉慶黃丕烈士禮居重刊的宋姚氏本。[1]
《戰國策》全書共33卷,分為12策,具體為: 《東周策》1卷,《西周策》1卷,《秦策》5卷,《齊策》6卷,《楚策》4卷,《趙策》4卷,《魏策》4卷,《韓策》3卷,《燕策》3卷,《宋策》與 《衛策》合1卷,《中山策》1卷。全書內容上起春秋末智伯與趙氏相爭,下迄戰國末齊王建入秦,約計245年,比較全面地述及了當時各國歷史情況,書中有傳記、故事、書信、論辯皆與各國時事相關,而又以當時眾多謀臣、策士的策謀權變為中心。戰國這一特定歷史時期中的所有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與尖銳激烈的社會衝突,可以說在本書中都得到了較形象具體的反映,該書還着重記載了士的活動,對他們的政治地位及政治上的作用加以肯定與揄揚,刻劃了不少令人難忘的生動的人物形象,如藺相如的完璧歸趙,魯仲連的義不帝秦皆是,書中還通過有關人物說出了 「士貴」而「王者不貴」,「苟無歲何有民,苟無民何有君」的論點,以及馮諼「市義」之舉等,都表明了本書一定程度上的人民性。
目錄
《戰國策》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戰國策》的史學價值遠遜於它的文學價值。本書在刻劃人物性格上比 《左傳》更為進步,如 《觸龍言說趙太后》等篇章皆故事完整,情節曲折,對話生動,形象豐滿。司馬遷《史記》列傳中的人物描寫就深受其影響。在運用和創造寓言上,本書對中國寓言的發展也作出了較大貢獻,為後人留下了諸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寓言佳作。書中論事立意技巧甚高,文筆流暢犀利,結構曲折反覆,如《鄒忌諷齊王納諫》等篇章皆是古代論說文的典型。西漢賈誼、晁錯的政論文,北宋蘇洵、蘇軾的散文,都很明顯受到了《戰國策》 的影響。
自劉向對《戰國策》整理、研究以來,二千年間屢有學者繼續作深入、廣泛的研究。前述高誘、曾鞏、姚宏、鮑彪、吳師道、黃丕烈等人主要着眼於校注、訂補外,他們及其他一些學者還從多方面對之進行研究。如對於本書作者的考索,有認為是漢初蒯通所作(如清人牟庭相),有認為是漢初蒯通與主父偃二書合一(如今人金德健),有認為是鬼谷子、鶡冠子一類教授和張孟談、蘇秦一類學士所撰(如今人李叔毅),但更多的人則主張此書 「非一人一時所撰」。關於此書分類,南宋鮑彪、清紀昀等認為當歸史部,宋晁公武、元吳師道、馬端臨等則認為應屬子部。此外,還有學者專門研究本書中所涉及的地名,如清程恩澤、張琦皆在這方面用力甚勤。前者成 《國策地名考》20卷,有粵雅堂本; 後者成 《戰國策釋地》2卷(亦說3卷),有廣州書局本、會稽章氏式訓堂本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