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新荷葉》

《新荷葉》

作品名稱: 《新荷葉》

作品體裁: 詞

創作年代: 南宋

作者: 史浩

《新荷葉》是南宋時期詞人史浩的作品之一。

詩詞原文

真隱先生,家居近在東湖。茅屋三椽,自有一種清虛。秫來釀酒,便無後、也解賒沽。只愁客至,不能拚此芳壺。且樂天真,醉鄉里、無限歡娛。時倚花枝,困來著枕蘧蘧。回觀昨夢,徒然使、心剿形癯。始知今日,得閒卻是良圖。

作者簡介

史浩(1106年10月4日—1194年4月27日),字直翁,號真隱。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南宋政治家、詞人。

宋高宗紹興十四年(1144年)進士,由溫州教授除太學正,升為國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議立太子,以此受知於朝廷。宋孝宗即位時,授參知政事。隆興元年(1163年),拜尚書右僕射。淳熙十年(1183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國公。宋光宗御極後,進太師。

紹熙五年(1194年),史浩去世,年八十九,追封會稽郡王。宋寧宗時賜諡「文惠」。嘉定十四年(1221年),以子史彌遠貴,追封越王,改諡「忠定」,配享孝宗廟庭。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1]

人物生平

史浩生於宋徽宗崇寧五年九月六日(1106年10月4日),他的祖上史惟則從慈谿遷鄞即落戶此地,直至曾孫史詔,四代都不曾遷居。徽宗時,史詔推辭辟命,獲徽宗賜號「八行高士」。

史浩從少好讀書,曾求學到桃源書院,並結識了汪思溫、鄭覃、魏杞、袁燮等人。桃源書院是慶曆五學士之一王致所創辦,史浩曾祖父史冀當年曾從王致學。書院在橫街桃源鄉。少年史浩繼承家風,克盡孝道。[2]

宣和六年(1124年),史浩的父親師仲逝世,當時史浩才十九歲。師仲臨終告訴他,作為長子長孫要承擔起孝順祖父的責任。以後數年,史浩一直陪伴在祖父史詔身邊。建炎四年(1130年),金人攻陷明州,史浩不得不扶着祖父史詔逃難,一路上他不怕自已受屈辱,使一家人避于海,免於難。然而七十四歲的祖父史詔,終因經受不起戰火的驚嚇和奔波的勞累,回到家不久就去世了,史浩為之守孝三年,因為財物盡為金人所掠,所以當時家境日處貧困,但史浩卻謝絕了叔父的接濟。家庭中長子長孫的角色和生活中的種種磨難,養成了史浩有事能忍,處事多思的性格,使他年少老成。


為了隨母親的心愿,史浩攜母親洪氏投靠天童街親友錢氏。青年史浩就隱居鄮峰讀書,自號真隱居士,這兒距離天童寺、育王寺很近,史浩就常陪母親到天童、育王進香,「迸雲佛塔金千尋,傍聳滴翠玲瓏岑。春供萬象當遠目,響答兩地紛鳴禽。風搖野幘去復去,雨浥乳竇深復深。寄聲俊逸鮑夫子,蓮社不掛淵明心。」這是他在《天童育王道中》的詩。


當時在天童寺任主持的是宏智正覺禪師,他自建炎三年來天童寺,倡導「默照禪」,弘揚曹洞宗風,並建禪堂,擴大山門,築寶閣,奉千佛,使天童禪寺得以中興,遂成了當時的一個禪學中心,宏智正覺也被人稱為「天童和尚」。史浩偶爾也陪母親去聽說法。


史浩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正覺的默照禪。正覺在《默照銘》說:「默默忘言,昭昭現前。鑒時廓爾,體處靈然。」又在《坐禪箴》說:「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顯然正覺主張閉目合眼,沉思冥想,在寂然靜坐中進入一種無思慮的直覺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禪的狀態。而正在努力學詩的史浩就把古人的詩思和正覺的禪思相溝通,以為學詩也必須進入清心虛靜的默照狀態,才能心如鏡鑒,反映萬象。他在《贈天童英書記》詩云:「學禪見性本,學詩事之餘。二者若異致,其歸豈殊途?方其空洞間,寂默一念無。感物賦萬象,如鏡懸太虛。不將亦不迎,其應常如如。向非悟本性,未免聲律拘。」這裡說的「寂默」,明顯是受了正覺禪師「默照禪」的影響。


紹興十一年(1141年),史浩過錢湖韓嶺,即歌道:「四明山水天下異,東湖景物尤佳致,中有村墟號韓嶺,漁歌樵斧聲相參。」 這一年史浩三十五歲,住在下水,有《下水庵曉望偶題》:「疏樹梢頭露曉星,薄寒侵榻睡初醒,沙鷗何處驚飛起,點破遙山一抹青。」他不但詩文俱佳,而且顯得更成熟穩重了。


紹興十四年(1144年)史浩中舉後,調餘姚任縣尉,當時地方上盜賊出沒無常,偷竊民舍,民怨心載道。史浩就設計將為首的九人捉拿案歸。史浩立了功,卻不說是自己的功勞,對此縣令十分奇怪,史浩卻說捕賊是我作縣尉的本職,這九個人應該處分懲辦,如果讓我一個人領賞,實在於心難安。縣令甚為讚嘆。


餘姚任滿後,史浩到臨安待命,秦檜曾想籠絡他,派給事中林一飛致意右諫議大夫史才說:「已留國子監書庫官擬令矣。」史浩對叔父說:「秦檜這人似乎很難與他同處,況且我省試在前十名,按規定現在應當受教官,可不安分嗎!」


不久史浩出任溫州教授,當時郡守是張九成,他是紹興二年高宗自親提名的狀元,高宗對他很器重。張九成在朝也恪盡職守,並平反了一些誣告案件,但卻因反對宋金議和及拒絕秦檜拉攏,被誣為趙鼎一黨,屢遭陷害,貶謫南安軍長達十四年之久。那時與九成一同貶謫的有徑山宗杲禪師。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死,高宗又起用九成知溫州,宗杲也出任鄞縣育王寺方丈,兩人互有來往。史浩有時也替這兩位老人傳遞一些信息,深得他們信任。當史浩任滿三年教授後,張九成就將他推薦給高宗。史浩到京都,任太學正,升國子博士,開始與高宗有了頻繁的接觸。


紹興三十年(1160年),高宗先封普安王為建王,下詔給建王府配直講、贊讀各一名,史浩被任命為建王府教授兼直講。一日講《周禮》,史浩說:「膳夫掌膳羞之事,歲終則會,惟王及後、世子之膳羞不會。至酒正掌飲酒之事,歲終則會,惟主及後之飲酒不會,世子不與焉。以是知世子膳羞可以不會,世子飲酒不可以無節也。」建王作而謝說:「敢不佩斯訓。」[3]


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回到臨安,立建王為皇太子,史浩除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幾個月後建王繼位即孝宗,高宗退居德壽宮。孝宗又馬上升史浩為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知制誥。


乾道八年(1172年),史浩又以保寧軍節度使知福州,他仍然努力為大宋盡忠,「募夫以石鋪之」,築起一條令世人瞻目的「商旅之途」、「詩歌之路」。


九年正月,史浩從福聿歸來,佚老於四明。每每向南湖智連法師問法要。問說:「師於禪律亦貫通耶?」法師說:「水泮雪消固一水耳。」又問:「華嚴般若何太支離?」法師說:「支離所以為簡易。」史浩倏然有省。

紹熙五年四月五日(1194年4月27日),八十九歲的史浩在府中壽終正寢。孝宗為此震悼,光宗為其綴朝,追封會稽郡王。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