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書》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晉書》是紀傳體的晉朝史。唐房玄齡等奉太宗敕命修撰。主要版本有宋刊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元大德九路刊本;明嘉靖、萬曆間南北監刻的《二十一史》本;吳琯西爽堂本;周若年刊本;毛晉汲古閣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 中華書局1974年出版的點校本。[1]
本書系首批官修正史之一。唐貞觀時始設史館,開創官修史書先河,此例被後來歷代王朝所繼承。修史時,以宰相或大臣掛名監修,下有許多史家具體執筆。本書於貞觀二十年(646)到二十二年 (648)間成書,前後參加者有21人,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3人監修,令狐德棻、敬播、來濟、陸元仕、劉子翼、盧承基、李淳風、李文府、薛元超、上官儀、崔行功、辛丘馭、劉胤之、楊仁卿、李延壽、張文恭、李安期及李懷儼18人具體修撰。其中由敬播、令狐德棻擬定修史體例。因房玄齡以宰相擔任監修,故題房玄齡撰。一說題許敬宗撰。因唐太宗曾為宣帝、武帝2紀及陸機、王羲之2傳寫了史論,遂又題 「御撰」。在此之前,晉史已達數十種,同名為 《晉書》的就有東晉王隱、虞預、朱鳳、謝沉、劉宗、謝靈運、蕭齊臧榮緒、蕭梁蕭子云、沈約等多家,另尚有晉干寶的 《晉紀》、何法盛的 《晉中興書》、孫盛的 《晉陽秋》等,然 「製作雖多,未能盡善,乃敕史官更加纂錄。」 (《史通》) 本書以臧榮緒《晉書》為底本,兼采其它資料,增刪而成。為示和臧書有別,定名為 《新晉書》,後人因臧書失佚,遂稱此書為《晉書》。
本書130卷,上起司馬懿問世,下止劉裕取代東晉,記載了兩晉歷史及諸割據政權「十六國」的事跡。本書分紀10卷、志20卷、列傳70卷、載紀30卷。
目錄
《晉書》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紀:卷1到卷2仿《三國志·魏書》尊曹操為帝立紀之例。尊司馬懿 (宣帝)、司馬師 (景帝)、司馬昭(文帝)為帝立本紀,卷3到卷5記西晉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懷帝司馬熾、愍帝司馬鄴4帝;卷6到卷9記東晉元帝司馬睿、明帝司馬紹、成帝司馬衍、康帝司馬岳、穆帝司馬聃、衰帝司馬丕、廢帝司馬奕、簡文帝司馬昱、孝武帝司馬曜、安帝司馬德宗、恭帝司馬德文11帝。志:分為天文、地理、律歷、禮、樂、職官、輿服、食貨、五行、刑法10目。因《三國志》缺志,故本書各志均從漢末起述。其中 《天文》、《律歷》2志由精於天文、曆法的李淳風編撰,甚為準確得體。《食貨志》是除《魏書》之外整個魏晉南北朝史著中僅有的,記載了從東漢到晉的許多重要經濟制度,如曹魏的屯田、西晉的戶調式、占田、課田等。列傳:共記772人,以后妃為首傳。「隋唐以來,莫之能易也。」(《遼史·后妃傳》) 在人物傳中,事跡相同者作合傳,如釀成「八王之亂」的八王被匯於一體,同為史學家的陳壽、司馬彪等12人被綜匯一卷。許多傳仿《漢書》,收錄了傳主撰作的重要原文,如 《裴秀傳》中的《禹貢地域圖序》,《魯褒傳》中的《錢神論》等。專門標目的類傳有因襲前史的后妃、宗室、良吏、儒林、文苑、外戚、隱逸、藝術、列女、四夷10門,有新開的 [[《孝友》]、《忠義》、《叛逆》3門,此三者的意義在於宣揚封建道德倫理規範。載記: 班固記新市、平林、公孫述之事曾用「載紀」體載,本書開此門類,專記那些沒有正統名份被斥之為僭偽的割據政權。具體記錄的對象是西晉消亡前後湧現出來的十六國,它以記首腦人物的形式,綜述該國的歷史。本部分實記14國,因西涼李嵩被敘為唐帝的始祖,前涼張軌被認為是晉臣,而被排入列傳之中。卷數分布是,前趙3卷,後趙、前燕、前秦、後秦各4卷,成漢、後燕、南燕各2卷,南涼、北涼、後涼、夏各1卷,西秦與北燕全為1卷。在此之前,北魏崔鴻撰有《十六國春秋》,每國皆列紀傳,但以晉紀年為總綱,本書載記部分即主要依此為據。
《晉書》作為官修史書,具有兩個明顯的優點,一是集中了人力和資料,並提供了最好的寫作條件,從而極大地縮短了成書的周期;一是優秀史才濟濟一堂,隨其學術所長而治相應的門類,如李淳風撰志,令狐德棻等撰紀傳,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書的弊病,一是比《三國志》更加着重對君主、權臣採取回護態度,對反對者盡施貶低之辭,以致減弱事情的真實性。二是對當時所有的晉史資料沒有加以充分的利用和考核,卻大量採用了小說入史。當代人劉知幾在《史通》中批評道: 「好采詭謬碎事,以廣異聞;又所評論,競為綺艷,不求篤實。」三是缺少《藝文志》和史表。四是某些部分前後矛盾,舛訛百出,或詳略不當,疏誤遺漏,如《地理志》僅詳於西晉初的行政區域,而對東晉僑州郡的名稱缺乏和原地的系統對照;《職官志》僅載一般官制,而對一代要制「九品中正制」卻隻字不提; 又如《司馬彪傳》中的「語在《郊祀志》」,《馮紞傳》中的「紞兄恢,自有傳」等等,都系醉人亂語,實際並無此志、傳。雖然如此,《晉書》仍是關於兩晉的頭等要籍,因為臧諸榮等諸晉史已亡佚。《晉書》記錄了較多的重大歷史事實,如《劉毅》、《李重》兩傳中的錄文抨擊了九品中正制;《叛逆傳》敘述了孫恩、盧循農民大起義;竹林七賢諸傳反映了魏晉清談和放蕩不羈的風氣。
《晉書》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因舊晉史諸家已日久湮沒散佚,清代學者曾做了不少輯佚工作,以作為晉史的佐證。黃奭的《漢學堂叢書》將具有作者姓名的資料集成單書,將無作者姓名的資料匯於「眾家晉書」;湯球輯有《九家舊晉書輯本》,又稱《晉書輯本》,收錄頗詳。惜《群書治要》中的晉史資料,全被忽視,他另輯有《十六國春秋輯補》。
後世對《晉書》的研究者雖不及前四史,但用力者也不少。唐何超撰《晉書音義》,對本書的音義訓詁多有發微。明朝以後,注家蜂起,然無上好本子。至清代,研究有效者紛紛出現,其中錢大昕、趙翼、王鳴盛的成果分見於《二十二史考異》、《廿二史札記》、《十七史商榷》,另有周家祿、勞格二家的校勘記,丁國鈞的校文。近人吳士鑒匯綜歷代重要研究成果、見解,撰成《晉書斠注》,將各家異說並存一書,同時拾遺補缺,糾謬訂誤,從而成為研究《晉書》的權威之作。該書於1928年由吳興劉承幹嘉業堂刊印。姚懷箴作《晉書纂注》,着重為帝紀作注,他廣采正史稗乘及幾十種資料,進行考證校訂,是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出版。在志的研究方面,有清洪亮吉的《補東晉疆域志》及《補十六國疆域志》,前者對僑州郡地名的甄別頗有心得;後者詳證十六國的版圖變代。畢沅的《晉書地理志新補正》,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