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集注》
《本草經集注》
《本草經集注》,藥學著作。七卷。陶弘景約撰於五世紀末。本書是《神農本草經》現存最早注本。其內容除《神農本經》365種藥物之外,又增入了《名醫別錄》所載藥物365種,共730種。
書中補充了原書「序例」部分,並創用了「諸病通用藥」的體例,便於藥物檢索。在三品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末用七類。書中對藥物的產地、採用、炮製以及具體臨床應用等,均有較多補充和說明。原書早佚,其主要內容仍保存於《證類本草》等書。此外又有在敦煌出土的唐以前,寫本殘卷1種,但僅存其序例部分。1955年群聯出版社曾據此出版影印本。
目錄
【學術價值】
(1) 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
(2) 對藥物的形態、行為、產地、採制、劑量、真偽等作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強調產地和採制方法與療效的密切關係。
(3) 首創「諸病通用藥」。如:治風通用防風、防己、秦九、川芎等。
(4) 考定了古今用藥的度量衡,規定了湯、酒、膏、丸的製作規範。
(5) 初步確立了綜合性本草著作的編寫模式。 [1]
【里程碑】
而在本草學的發展過程中,也發生了這樣一件標誌性大事——《本草經集注》問世。
《本草經集注》是南北朝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的著作,被譽為是本草學的里程碑之作。
那麼,這樣一部著作是基於什麼樣的背景創作的?又為什麼被稱為本草學的里程碑呢?下面,就跟隨極萃本草萃飲機一起來了解一番吧.
1、陶弘景為什麼寫《本草經集注》?
陶弘景是南北朝梁代人士,此時期,對本草學雖有一定的認識,但都雜亂無序、沒有系統的記錄,陶弘景認為《本經》自「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冷熱交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等問題。
於是給予整理、作注。又從《名醫別錄》中選取365種藥與《本經》合編,用紅、黑二色分別寫《本經》與《別錄》的內容,名之為《本草經集注》。
2、《本草經集注》有哪些突出優勢?
(1)《本草經集注》在《本經》365種藥物的基礎上,又補充了365種藥物,並增加藥物採收、鑑別、炮製、製劑、「諸病通用藥」、「服藥食忌」等內容,共七卷,載藥730種。
(2) 首創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用未名7種,每類之中又分三品。這對臨床選擇用藥,有很大的助益。對藥物的產地、採集時間。炮製、用量、服法、藥品真偽等與療效的關係,均有所論述。
(3)第一次系統、全面地整理補充了《本經》內容,反映了魏晉南北朝的主要藥學成就。
3、《本草經集注》有哪些里程碑意義?
(1) 首創按藥物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
(2) 對藥物的形態、行為、產地、採制、劑量、真偽等作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強調產地和採制方法與療效的密切關係;
(3) 首創「諸病通用藥」;如:治風通用防風、防己、秦九、川芎等。
(4) 考定了古今用藥的度量衡,規定了湯、酒、膏、丸的製作規範;
(5) 初步確立了綜合性本草著作的編寫模式。
《本草經集注》對後世本草學發展影響巨大,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書基礎上就是在此書的基礎上進一步修訂補充後編撰而成的。 [2] 梁陶弘景撰,是根據《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的內容各365種,共730種編撰而成,也是本時期本草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成就。《本草經集注》存有兩種殘卷,一是出土於敦煌石窟的殘卷,一是出土於吐魯番的殘卷。
敦煌本殘卷只存一卷,也即「序錄」部分,原卷長十七米,正背兩面均書寫。1908年日本人桔瑞超及吉川小一郎受龍谷光瑞之命,在中亞細亞進行探險時,由敦煌攜往日本。此卷正面及背面小部分為其他文獻內容,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背面有720行屬《本草經集注》的序錄,但缺卷首。據文字內容最末兩行寫有「開元六年九月十一日尉遲盧麟於都寫本草一卷。辰時寫了記」的記錄,羅振玉氏認為此段文字與原文書法不同而認為應是六朝時的作品。此殘卷1955年群聯出版社有影印本。
吐魯番出土的殘卷為一28.5×27厘米的殘片,卷上只有燕屎、天鼠屎的全文,及豚卵後半部的注文,還有鼴(鼠泉)的前部正文,應是《本草經集注》中獸類藥的部份內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