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下》
《树下》是迟子建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七斗在遭遇死亡的悲痛、被强暴的痛苦、感情的缺失、生活的残酷之后,对爱的渴望和对美的感知慰藉着她内心的痛苦。 整部作品在生活苦难的表象下,潜藏着生命的热情。小说中女性人物颇多,却是各有千秋,各有生死。当作者以淳朴、沉静的语气为她们安排着前程时,她们却爆发出更加深沉的悲鸣。
目录
内容简介
少女七斗在多病的母亲自杀后,被父亲过继给姨妈收养,搬进大杂院,开始了孤独而寒冷的寄居生活。不久,唯一疼爱她的姥爷也去世了,七斗在参加完姥爷的葬礼之后,被好色的姨夫强奸。 小镇不时有以打猎为生的鄂伦春人的马队经过,年轻的鄂伦春小伙子和他的小白马,给了七斗唯一的慰藉和希望。绝望中的七斗,一心盼望父亲来解救自己,不料父亲在回乡途中意外身亡。一年之后,姨妈一家又遭人枪杀,七斗终于摆脱了姨夫的纠缠,也彻底成为一名孤儿。初中毕业后,七斗当过山里的小学老师,也当过轮船上的服务员。她的美丽和沉静,使她在不断被男人追求的同时,也遭人忌恨,被迫调往一个偏僻农场,最终嫁给一名农场工人。
创作背景
在物质与欲望渐欲迷人眼的20世纪90年代,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虚与委蛇和勾心斗角。然而迟子建内心向往着平静和纯洁的世界,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随波逐流,他希望用笔尖抒发自己的反抗和报复。于是迟子建创作了《树下》来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理想。
人物介绍
人物名称 人物形象
七斗 七斗是小说中的核心人物,承受着深重的苦难,她用她的善良和温暖软化着现实的残酷与冰冷。她由对母亲去世时的难过和忧伤,到对身边无休止的死亡的安静透视,体现出她从死亡中逐渐感知生存、在无处不在的死亡中柔弱却坚强的存活的坚决。她从生性彪悍、对自己不好的姨妈处寻得温暖,自栾老太太处觅得怜爱,即使受到姨夫蛮横粗暴的伤害,依然在他们全家被杀时感到难过。她的善良驱使她为了她的学生李玲菲免受自己当年的苦,而嫁给自己并不喜欢的米三一样,为了可怜的船长,甘愿忍受流言的飞短流长。嫁给张怀后她成长为一个安静、顺从、温婉的妻子,面对丈夫的怀疑也是只是默然无言。
七斗姨妈 七斗姨妈是一个嗓音粗哑,总爱贪占小利益的胖胖农家妇女形象。人不坏,对七斗不太好。从最初只是为了让众人之间相互猜疑去藏七斗母亲的银戒指事件,到将七斗的金沙占为己有并假装丢失的金沙事件,刻画出一个生动真实的女性形象。 栾老太太 栾老太太凡事都要讲究,处处都显示着一个大家闺秀的良好素养。七斗会在想象里遇见年轻时的栾老太太和她那凝聚在上海滩微风里的青春,老太太其实在年轻时就过完了她的一生。栾老太太喜欢七斗,同情七斗,将自己年轻时就珍藏的饰物都送给了七斗。她当年被遗弃在上海滩时并未掉过一滴泪,却因怜爱七斗而哭泣,为她治病亲手煎药。这是一个优雅美丽却可怜的女子对另一个更令人同情的悲苦女子的呵护。栾老太太是一个诗意的女子,七斗认为栾老太太的一生只集中在了年轻时代。 人物介绍参考资料[3]
主题思想
《树下》这部小说以死亡为主题,在作品中死亡就像北方冬天的雪花一样随意撒向人间。小说一开始就写了葬礼之后主人公李七斗的凄清感受和用以预示死亡降临的意象"马蹄声",而在七斗以后的成长中她又经历了姨妈一家的死,父亲的死,朱大有的死,以及船长和火塘、鄂伦春小伙子和多米的死,而且几乎每一次死亡的降临都伴随着隐隐的马蹄声。小说中的马蹄声不仅预示死亡,也是一种美好的期盼,如鄂伦春人的马队使七斗灰暗的生活涂上了一层光彩,期盼就如同种子一样撒在小小的七斗心问,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没有在一个生命逝去的悲伤中再多施沉重和悲哀,反而从中产生出一种隐隐的遥盼,就像七斗发现母亲死时"穿得干干净净,……仿佛回家一样"。死亡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必然,"每家门都停着一辆马车,准备随时将人拉走"。但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却是可以消解的,迟子建通过写作《树下》,即通过描写死亡来消解死亡的恐惧,通过死来折射生的艰难和美好。
生存,由死亡感知
当死亡横陈于眼前,如同一个伤口,巨大地存在着,作品毫不保留地展示着残酷命运带来的接踵而至的死亡。然而,透过这所有的一切,作者真正想让读者看到的是,生命在承受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与温情。生存,由死亡感知;爱与美,亦由死亡感知。在作者温良如初,温情依旧的笔下,死亡那冰冷的寒意逐渐晕染开来时,作者始终坚持用温婉、宽容、理解的笔调,表明对待这个充满人生残缺和人性残酷的世界的态度。死亡,是一种事实和现象,它不可避免地充斥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当它作为一种叙事资源进入文学文本时,作者便赋予它不同寻常的美学价值。《树下》中死亡有些夸张的发生着,然而,却没有令人窒息的压抑感和恐怖感,只是由此来承载更为深沉的文化与生命价值意义,并以女性人物特有的温情来温暖更多人。死亡不再绝望、不再毁灭,七斗将她满载爱和美的灵魂,架构在坚韧的生命意识之上。大概在遍尝各种死亡的悲苦后,唯一能将诗意与温暖流转的便是七斗了吧。死亡不再单单意味着终结,它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开始,一次轮回。七斗想,人死后,灵魂变为树精灵藏于树身,只在夜间出来。而姨妈和姨夫总在七斗的梦中出现,在梦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姨妈待人是和蔼的,姨夫是满怀悔意的,就连草莓汁都是喝不够的。对比生活的艰辛,梦中总是充满温馨与快乐。除了对马队中骑白马的少年的期盼,白轮船也是存在于七斗的梦想中的,那是一种漂泊中的自由。在船上当船员的时候,七斗最爱做的事就是夜间在甲板上喂水鸟,观看水鸟与在树下祈祷和倾听马蹄声是相同的,那是一种对鲜活生命的体会,对爱与美的品味。有人说,《树下》是首个女人的史诗,借由七斗,作者对读者温和而坚定地宣告:这个世界的恶是强大的,但爱和美更强大。七斗用她未满一半的人生之路,诠释着别样的生命感悟。
茫茫前程中的生死悲鸣
《树下》曾更名"茫茫前程",但在迟子建的坚持下又更回"树下"这个意境更为悠远的名字。可以说"茫茫前程"相较"树下"是对这部作品更为通俗的表达,作者满意"树下",大概是因为它更浓厚的文学意味和神秘的玄学色彩。但作品中大量女性人物的茫茫前程却是最值得关注的。七斗在小说中作为主线人物存在,由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迅速成长为一个寄人篱下的孤独少女,随着思想日益丰富,外表也出落得亭亭玉立。但悲苦的命运并没有善待这个美丽善良的女子,身边死亡的接连发生,使得七斗一直过着漂泊无依,毫无归宿的日子。七斗的茫茫前程令人堪忧,当她跪在象征着安稳和归宿的树下祈祷时,真心地盼望生命可以像这生机勃勃的树一样,和平安宁地生存。 [1]
作品评价
作家马风:《树下》对于迟子建来说,是一次小说家职业素质的检测。透过《树下》可以分明地感触到迟子建所具有的自觉的审美意识,或者说可以分明感触到在迟子建的文化心理中潜存着与审美积极亲合的先天性基因。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殷红:除却作家的偏爱和文学性因素的考虑外,"树下"形象而又准确地传达了小说所要表现的微妙意涵,尤其是茁壮而顽强的生命力和踏实坚守的生命态度这两层意蕴,应该是迟子建透过对七斗一生的描述所要传达的主题,这也是迟子建小说所擅长和偏爱的主题。《树下》无疑为她的此类创作做了一次小结,它是一曲绵长而悠远的生命之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