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日報社》舊址
天目窯遺址群位於杭州市臨安區西天目山脈,屬宋至元代古窯遺址。[1]
80年代杭州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進行文物普查時,無意間在臨安天目山地區發現了宋代、元代時期的瓷片標本,證實了天目山區有古窯址的事實。天目窯遺址群主要分布於臨安西部山區範圍6平方公里內,在原凌口鄉、紹魯鄉和西天目鄉,現均在潛鎮境內。具體為市街頭、窯廠邊、熬干水庫等地。
90年代,對古窯址進行了專題勘察研究。「發現各處窯場分布面廣,堆積層厚,青白瓷與黑瓷共燒,品種多樣,質量好」
天目窯主燒青白瓷,兼燒黑釉瓷,青白釉與黑釉一窯共燒。青白釉其釉色溫潤如玉似冰,白中見青,青中透綠。其中黑釉盞有玳瑁、有兔毫、鷓鴣斑等。器形有碗、盤、瓶、盅、盞、罐、爐、燈等,採用刻花、劃花、印花、點彩及堆塑等工藝,器物上還有許多文字。
天目窯址群燒造時間長,分布面廣,堆積層厚,產品多樣,臨安「天目窯」的發現對揭示學術界「天目瓷」之迷,有着重要的學術價值。
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特點
宋代民窯林立,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窯口存在相同點不足為奇,一件產品在市場上受到歡迎,引起鄰近窯場仿製,直接又促進了各窯場的發展創新⑻。「天目瓷」的青白釉與同屬吳越文化地區的龍泉窯青瓷、越窯青瓷有相似,但也有各自的特色。這點從釉色、胎土顏色就能明顯的區分,我們在此就不多做論述。
區別
黑釉與福建建陽窯、江西吉州窯有內在與外在的區別。
天目窯與吉州窯,他們有表象的不同點,又有內在的不同點。吉州窯位於江西省吉安市,「該窯曾以仿定窯白瓷及仿哥窯青瓷聞名於世。早期還以燒造影青瓷為主並以黑釉及白地繪黑花、白瓷等聞名於世「。
吉州窯與天目窯不管從瓷土、釉料成分,還是形制上都有着明顯不同。吉州窯為灰色或者灰白色胎,天目窯則為白胎。臨安作為一個出產雞血石的地方,制瓷原料肯定有着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優勢,又處在當時南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工匠也理應十分優秀。天目窯燒造的青白瓷,SiO2和Al2O3的成分與其他地區窯系不同。天目瓷的胎體SiO2的含量達到79%以上,而Fe2O3隻有1%左右。(Fe2O3在陶瓷里是需要嚴格控制的元素,現代陶瓷生產都儘可能把它去除。)建陽窯SiO2含量都在70%以下,Al2O3含量在20%以上,Fe2O3含量在7%以上。吉州窯與建陽窯SiO2和Al2O3含量相差不大,Fe2O3含量低於建陽窯,但是遠遠大於天目窯。
釉質三者SiO2含量相差不大,但是Al2O3、Fe2O3、CaO和MgO的含量是有差別的,天目窯Al2O3含量較低,建陽窯較高,吉州窯不是特別穩定在18%-11%之間,Fe2O3,CaO和MgO天目窯都要比他們高一些。SiO2含量高有利於表面透明度形成玻璃質;Al2O3可以減少釉面流動增加穩定性,增加透光性和硬度,矯正開片的缺陷,但含量過高浪費燃料,較難燒透;CaO主要作用是減少膨脹係數增加強度;MgO是非常好的助融劑。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當時天目窯的材料精煉技術已然非常高超,工匠對於陶瓷原料的理解也已非常深刻。
釉色上建陽窯有紺黑、藍黑、深綠、醬褐等,吉州窯除黑釉外有青釉、黃釉、白釉、綠釉等,天目窯釉有純黑、醬褐、碗沿有青釉、褐色等,比較精美的碗,有金、銀色兔毫、鷓鴣斑、玳瑁、青絲、繁星等,有些在陽光的照耀下,泛出藍色變幻光暈。
器型上建陽窯與天目窯束口碗最具代表性,斂口碗建陽窯居多,天目窯中不常見,撇口、盅式碗天目窯中沒有。施釉方法上,天目窯採用蘸釉法,施釉不及底,與建陽窯相同,吉州窯則採用灑釉法。窯具上建陽窯窯具上刻有「陳七」等姓氏,墊餅上刻有「供御」等字。吉州窯刻有「尹」、劉、曾、丘、王、龍等姓氏。而天目窯窯具不見刻字。所以吉州窯和天目窯同屬民窯。
「天目窯的黑釉瓷與福建建陽窯(簡稱建窯)、江西吉州窯的黑釉瓷,既有外在區別,又具內在區別,是三種不同的產品,各具特色,不能混為一談,既不能吧天目窯生產的黑釉瓷視為建窯瓷,又不能吧建窯、吉州窯燒造的黑釉瓷統稱為天目瓷,更不能將其他窯口生產的黑釉瓷通稱為天目。總而言之,天目窯是浙江天目山地區客觀存在的古窯址群,它的產品理所當然稱為天目瓷」。
天目瓷從器型看種類多,幾乎涵蓋民間日用所需,發現主要的有碗、盤、碟、缽、壺、瓶、罐、盞、粉盒、香爐、器蓋、油燈盞、高足杯等十餘個品種。器面紋飾有菊花、海棠、蓮花、鳳鳥、雙魚等。而蕉葉紋、弦紋垂、葉紋、直線紋、菱形紋、海波浪紋等多用於器物間飾或邊飾。在少量器物在內底心部刻有「月」、「明」、雙魚等字樣圖案。
天目窯從技術水平上,既生產青白釉,兼燒黑釉瓷,採用青白瓷與黑釉瓷同窯迭燒更是能提高裝載量,節省燃料的一種非常先進的生產方式,少則五六個青白瓷碗上裝一個黑釉碗,多則十個青白瓷碗上裝一個黑釉碗。對於一些精品更是採用單獨的匣缽裝燒。
綜上所述,「天目瓷」是誕生在吳越文化的中心臨安的特有瓷種,是獨立存在的一個瓷種。
調查過程
2013年3月11日至17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臨安市文物館組成聯合調查隊,對位於臨安市西天目山的天目窯遺址群開展了為期一周的考古調查工作,取得重要收穫。
天目窯遺址群燒造時間長,特別是黑釉盞在日本影響很大,對揭示學術界「天目瓷」之迷有着重要的學術價值。
天目窯遺址群主要分布於臨安市天目溪兩岸谷地、緩坡處。窯址在以往的考古工作和文物普查中陸續有發現。此次調查,在以往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各窯址的範圍、面積、保存狀況等,並新發現高園頭等數處窯址。其中,窯址以敖干水庫附近區域分布。
本次調查,在總結以往工作成果基礎上,首先了解了各窯址的保存現狀,並對新發現窯址建立了基礎檔案,有利於各窯址的繼續有效保護。其次,明確了已發現各窯址的範圍、面積等,精確測定了GPS方位。第三,調查了解了窯址所處的地理環境及其資源、交通狀況等信息,為進一步開展窯址選址、資源利用、產品外銷等研究提供了基礎資料。第四,通過科學的考古調查和整理。
今後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將在此次調查基礎上制定天目窯遺址群調查的後續工作計劃,分步摸清天目窯窯址的分布情況、延續時代、產品性質。(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製作水準
「在陶瓷的歷史上,無論陶瓷釉色創造出多少種顏色,白色無疑是最早的追求。這一追求艱辛漫長,至少走了一千年」。
南宋蔣祈在他的我國乃至全世界最早的關於瓷業生產著作《陶記》中說:「器尚青白」。可見宋元時期南方各地崇尚青白瓷。
天目窯主要燒造青白瓷,搭燒黑釉瓷。製作水平之高也就可想而知。宋代主要的陶瓷成就就是發展出了合乎現代標準的瓷器「青白瓷」。「宋代以影青為代表的青白瓷器在我國陶瓷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青白瓷」需要精煉製瓷原料,降低Fe2O3含量,需要嚴格控制燒成氛圍。龍泉窯正是在宋代發展出「粉青」與「梅子青」。而」天目窯「的青白瓷,是更加難以燒造的顏色。因為除了上述原因,它還需要考慮光澤、白度、透明度三者間的互相制約和內在聯繫。可見當時臨安陶瓷工匠們對材料的認識,對燒成氛圍和燒成溫度的控制都達到了一個近乎完美的水平。筆者在天目窯遺址見過一些還原反應非常好的瓷片,其釉色溫潤如玉似冰,白中見青,青中透綠,實為宋代瓷之精品,讓人嘆為觀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