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秋色图》 宋 赵伯驹
《江山秋色图》宋 赵伯驹 为青绿设色。所画重峦叠嶂,奔腾起伏,嶙峋醒目,"悬崖间行云缭绕,瀑布飞溅,山下河川回环,碧水涟漪,峰间水畔,穿插安排楼观屋宇,栈道回廊,水阁长桥,配衬以苍松古柏,茂林修竹,错落有致,移步换景,聚散得宜,令人玩味不尽。其间还展现了众多的人物活动:有三三两两闲步于竹径者,放收于林间者,待渡于溪岸、垂钓于水滨者,游人拾级登高,还有人居山顶高楼侃侃而谈。江上小舟荡漾,车马行旅正翻山越岭而来。人物比例虽极小,但须眉表情清晰可见,极为生动传神。
小斧劈皴法
山石用小斧劈皴法,再施以青绿重色;树木、建筑刻画细腻精谨,点景人物描绘细致入微。整幅作品布局宏大,细节丰富,色彩浓丽而不失清雅,刻画精细而不琐碎,带有宋代画院气派。
此卷钤有清内府 “乾隆御览之宝”、“ 石渠宝笈 ”等印,以及梁清标鉴藏印。尾纸有明洪武八年(1375年)朱标题跋。 [1]
目录
画家赵伯驹生平
赵伯驹(1120-1173年),字千里。宋朝皇族,宋太祖七世孙。弟弟赵伯骕,南宋高宗时任浙东兵马钤辖。远师李思训父子。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其绘画涉及道释、人物、山水、花鸟各科,尤以青绿山水见长。笔墨秀劲工致,著色清丽雅致,又能融合北宋以来水墨山水画之精华,形成“小青绿山水”体系,沿袭至今,成为山水画的水墨、浅绛、青绿三大形式之一。明代文徵明曾赞云:“艺林中有千里,如山中有昆仑。”董其昌虽将其贬入“北宗”,但也不能不称其“精工之极又有士气”。
《江山秋色图》赏析
该画卷为高头大卷青绿山水钜作,在布局上用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将高远、平远和深远适当地结合起来,造成容量大、布阵奇、开合有度的效果,在多变之中得到一种和谐的整体感。图中所绘显然是北方山水,群峰绵密,层峦叠嶂。仅在卷之前部有一条长河曲折蜿蜒而远逝,后卷但见崇山峻岭,错落连绵而如龙脉,起伏顾盼,开合揖让,虚实相生,盘桓而上。卷中山重水复, 间以竹林乔木,楼观屋宇, 山庄茅舍,及骡纲行旅等人物活动, 画风精密不苟,设色艳丽和谐,章法严谨,造型准确生动, 更多地体现出宫廷画院艺术特色。
画法则以流畅多变的细劲墨线空勾轮廓,骨体坚实,并根据山石的脉络略作“小斧劈皴,疏密有致,悉合阴阳。赋色用花青、赭石打底,复以石青、石绿罩染,浓艳处似宝石泛光,莹莹浮动,但大体轻淡,使石青、石绿与花青、赭石呈自然过渡,更不隐去勾皴的墨骨,在层层渲染中,始终保持著线条的清晰度。 [2]
传世作品
《江山图》
《溪山晚照图》
《岳阳楼图》
《仙山楼阁图》
《上林图》
收藏
《江山秋色图》手卷,绢本,设色,纵55.6厘米,横323.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曾经明内府收藏,清初为梁清标所有,后入乾隆内府,《石渠宝笈初编》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