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篇》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玉篇》是中國古代文字學著作。南朝顧野王撰,成書於梁武帝大同九年(543)。現傳《玉篇》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陳彭年、丘雍等據孫強本加以修整、增補而成的,又名 《大廣益會玉篇》,非顧氏原本。清光緒年間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在東京日人柏木探古處發現了唐宋間古寫本原本 《玉篇》零卷。這部「零卷」共存五卷,現見的版本有羅振玉影印本、商務印書館 《古逸叢書》本、中華書局 《小學匯函》本等。[1]
顧野王(生卒年不詳),字希馮,吳郡吳縣(今江蘇吳縣)人。初仕梁,後入陳,掌國史。博覽強識,於天文、地理、蓍龜、占候、蟲篆、奇字無所不通,且善繪事。所著尚有 《輿地誌》 30卷、《符瑞圖》 10卷、《顧氏譜傳》10卷、《分野樞要》1卷、《續洞冥記》1卷、《玄象表》1卷、《通史要略》100卷、《國史紀傳》200卷,另有文集20卷。
目錄
《玉篇》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書原本30卷,分五百四十二部。部首與 《說文》相同者五百二十九部,不同者有十三部。部首的次序則與《說文》大不相同。除開始幾個部首和最後的干支部首與《說文》相同外,其餘都重新安排,似乎有意將意義相近之部首排在一起。例如卷三所包括的是人部、兒部、父部、臣部、男部、民部、夫部、予部、我部、身部、兄部、弟部、女部等。但全書又未能始終維持這個原則,頗有體例不密之嫌。列字訓解體例,根據現見的原本殘捲來看,大致是先出音、次證、次案、次廣證、次又一體,略有五例。每字注釋,雖不全是五例俱全,然全書通例,大致如此。如 「托,他各反。《公羊傳》: 『托不得已。』 何休曰: 『因托以也。』 《論語》:『可以托六尺之孤。』野王案: 《方言》: 『托,寄也。』凡寄為托。《廣雅》: 『托,依也。』 托,累也。或為侘字,在人部。」又如 「龤, 胡皆反。 《說文》: 『樂和龤也。』《虞書》: 『八音克龤』是也。野王案:此謂弦管之調和也。今為諧字也。在言部。」另外書末還附有《分毫字辨》一種,列舉形體相近的字一百二十四對,兩字並列,註明音義不同。如 「樁、椿:上卓江反,木樁;下丑屯反,木也」; 「刀、刁: 上都切,刀斧; 下的聊切,人姓」; 「晴、睛:上疾盈切,晴明;下子盈切,目睛」等等,皆是。
本書與《說文》、《字林》等字書相比,有兩點最值得稱道。其一是作為字典,它與《說文》等在編排體例上方法有所改進,這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是先出反切,這是合理的,因為讀者遇見一個字首先便要讀出它的聲音來;第二是引《說文》的解釋以作依據,這是本書的有利條件,而許慎時代則沒有更早的字書可引;第三是解說儘可能舉出例證,使之信而有徵;第四是對例子加以必要的解釋,這一點對讀者是有很大幫助的;第五是注意到一詞多義的現象,這是具有進步眼光的。上列五點雖不是全書每一個字皆具備的特點,但本書在這幾個方面的做法確是比前此的字書好得多了。其二是本書不同於《說文》專以說明字形、闡釋本義為主的特點,而是以說明字義為主。同時解說也不限於本義,而是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把一個字的多種意義羅列於一起。這樣,一方面提高了本書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也開了後代字典的先河。
《玉篇》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玉篇》本書自原稿零卷在日本發現後,學術界對之日趨重視,研究者也日眾。近代語言學家胡樸安在詳盡研究了本書後,曾高度評價本書有五大特色: 「一引證悉出原書,可以覆按;二證據不孤,增加訓詁學之價值;三案語明白,有的確之解說;四廣搜異體,並注屬於何部,便於檢查;五保存古書之材料。」(《中國文字學史》,商務印書館,1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