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现在与未来》

《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2002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治平。该书是作者的第一部论文集。作者追随法儒孟德斯,而力图推陈出新,以"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的原则,以奠定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础。


目录

基本信息

书名=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作者=梁治平

ISBN=9787562022190

页数=300页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11-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版次=1

内容简介

收入这本书的19篇文章里,13篇刊于《读书》杂志,这些文章曾经以其锐利之思想、清新之文风而引人瞩目,不但令众多外行一窥法理堂奥,因得以亲近法律,同时也使法律学子领略了法律写作的另一种样式,耳目为一新。


此版是自1992年初版之后的第一次重印,作者对原书作了少量技术性订正。

作者简介

梁治平,1959年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洪范评论》执行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史、法律文化、法律与社会。主要著作有《新波斯人信札》、《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观察者》《法辨》《法意与人情》《法律的文化解释》《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梁治平自选集》《法律解释问题》《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书斋与社会之间》《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市场、国家、社会:当代中国的法律与发展》,译著有伯尔曼著《法律与宗教》等。主编"宪政译丛"和"法律文化研究文丛"。

媒体评论

自序 自序 这个集子收录了我自1985年至1987年这3年中间写就和发表的大部分文章,一共是19篇。其中,有13篇是发表在北京三联书店的《读书》杂志上,它们是全书的主干。 从内容上看,这组文章涉及领域众多,时间和空间的跨度也很大,但是在方法和主题方面,它们却是相当一致的。这种情形与我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有很大关系。 我取的基本立场,简单说就是"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用文化去阐明法律。"这是一个很宽泛的原则,因为文化的概念本身就极有弹性。就更具体一层的方法来说,诚如一位学界前辈所言,我的研究主要是"社会学"的。这里我还可以补充一句,我的研究也是"历史的"和"比较的",唯独不是思辨的,至少不是纯思辨的。我无意为自己建构一个完整的体系,更不愿被"理论"束缚了手脚。我需要一项原则作理论的支点,于是就把"法律文化"作了自己研究的对象。更确切地说,我不是在研究"法律文化学",而是研究法律文化中的个案,研究可以归在这个大题目下面的种种具体问题。这是我兴趣所在,虽然这样做的结果不免要给人以内容上庞杂的印象。 不过,内容的庞杂未必就是主题的散乱。事实上,就这本集子所收的文章来讲,主题是相当集中的。编排此书目录所以大费踌躇,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按时间顺序编排文章的办法最简单,但显然不合适。最后以(1)概说;(2)中国法;(3)西方法;(4)中、西法律传统之比较四目作大致的分类,实在是勉强为之。实际上,这些文章不但是以同一种方法讨论着同一个大问题,而且是透着同一种关切的。在我来说,所以要写下这样一组文字,不纯是为了满足学术上的好奇心,也是为了对今天严峻的现实作出一种回应。 中国古代法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终于在最近的一百年里消沉歇绝,为所谓"泰西"法制取而代之。但是另一方面,渊源久远的文化传习,尤其是其中关乎民族心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的种种因素,又作为与新制度相抗衡的力量顽强地延续下来。由此造成的社会脱节与文化断裂转而成为民族振兴的障碍。这一点,经常成为热衷于"观念现代化"的人们的话题。然而,"人的现代化"云云终究还是皮相之谈,既然大家想要确立的只是隐藏在西制后面的全套价值观念。 虽然中国的进入现代社会不得不以学习西方开始,但是中国现代化的完成,又必定是以更新固有传统结束。任何一种外来文化,都只有植根于传统才能够成活,而一种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过程中创新传统的能力,恰又是一种文明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在这意义上说,上面谈到的社会脱节、文化断裂等现象已经是一种"文化整体性危机"的征兆了。这样讲并不过分。

本段图书目录

主编者言自序 1 比较法与比较文化 2 比较法律文化的名与实 3 身份社会与伦理法律 4 "礼法"还是"法律" 5 "从身份到契约":社会关系的革命 6 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 7 "法"辨 8 说"治" 9 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个文化的检讨 10 从苏格拉底之死看希腊法的悲剧 11 中古神学的理性之光与西方法律传统 12 自然法今昔:法律中的价值追求 13 文明、法律与社会控制 14 从权力支配法律到法律支配权力 15 法法律法治 16 法制传统及其现代化 17 情理道德自然法 18 海瑞与柯克 19 死亡与再生后记重印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