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
《知音》是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歷史傳奇故事片,由華而實編劇,謝鐵驪、陳懷皚、巴鴻執導,王心剛、張瑜、英若誠主演。
影片描寫了民國初年,護國儒將蔡鍔在風塵女子小鳳仙的掩護下,衝破袁世凱的監控,回滇興師討袁的故事。
電影於1981年10月10日在中國上映。
目錄
導演
主演
王心剛,張瑜,英若誠
劇情簡介
1911年,雲南起義將領蔡鍔(王心剛飾)自調京以來,目睹袁世凱(英若誠飾)的倒行逆施與自己的政治主張大相徑庭,鬱悒於心。袁世凱復辟帝制之心已久,他一面令人對蔡嚴加防範,一面誘之以利,並把京都有名妓小鳳仙(張瑜飾)介紹給蔡,妄圖使其沉溺於聲色。
當時,日本出兵山東,逼袁簽訂"二十一條"條約,蔡鍔力主拒約應戰,袁世凱為獲日帝支持,屈從簽約。全國掀起抗日愛國運動,袁世凱派兵血腥鎮壓。蔡鍔認清袁的面目,秘密聯絡,籌備討袁起義。袁對其猜疑,蔡鍔遂用韜晦之計,麻痹他們。蔡鍔的名聲雖早使小鳳仙傾倒,但由於相互猜疑和不解,兩人雖朝夕相處,卻相隔如山。
在天津,小鳳仙不露痕跡地掩護了蔡鍔,隨後在"高山流水"的琴曲中,小鳳仙吐露了悲慘身世和除國賊之心愿,彼此終於覓到知音。袁世凱登極前夕,起義迫緊,小鳳仙掩護蔡鍔離開北京,自己被投入監獄。
蔡鍔借道日本到雲南,打響討袁第一槍,各省聯袂而起,不到半年袁世凱病死,護國討袁戰爭勝利結束。蔡鍔卻操作勞成疾,在日本就醫時逝世。此時,小鳳仙靜坐船頭撫瑤琴,思念知音,此時,一根琴弦突然崩斷,小鳳仙一愣,似乎心有靈犀,馬上明白了什麼,珠淚頓時湧出。[1]
《知音》觀後感:將軍拔劍南天起 我願做長風繞戰旗
這是非常美的一部電影,含蓄,富有韻味。
內容是大時代的政治鬥爭,加沒有結果的愛情。
謝鐵驪拿了金雞獎終身成就獎,我覺得,憑《早春二月》與《知音》就足夠了。
謝鐵驪的電影有東方人特有的細膩表達方式,好似李安,難得的是,謝半生處於紅色年代,除了一兩部文革期間的失敗作品,他都有一種,與同時代又紅又專的導演不同的氣質,儒雅,古典。
此片完全可以毀在時代背景描述上,很容易過於煽情與狗血,反而起反作用。
可是謝控制的很好,不急不緩,描述二十一條簽字後人民的反應,兩名示威的愛國學生自殺抗議的場面,沒有過多煽情,僅用學生的激憤與圍觀群眾的麻木對比,造成了很震撼效果。
蔡愕與袁世凱派系的鬥志鬥勇,與小鳳仙的拉鋸式的試探,都緊張好看,過癮。
說演員,王心剛實在太贊了,蔡的深沉,近於狡猾的機智,以及對小鳳仙似動心又似無心的感情,他演的隨心所欲。
張瑜太稚氣,不過她以男裝扮相,在茶館彈琴與蔡相遇的鏡頭,突然讓我想起《胭脂扣》,說到古味,說到文化氣質,年輕的張瑜是擔當地起的。
電影主題歌也非常好,與電影契合的完美無缺。
「將軍拔劍南天起 我願做長風繞戰旗」這句在電影中是小鳳仙臨時加上去的,蔡那時並不信任她,一隻普通的情歌,加了這一句,突然有了某種神聖的激情。蔡在聽到這一句的時刻,是他對小鳳仙改觀的開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