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
竹枝,詞牌名,又名"巴渝辭""竹枝詞""竹枝子"。以皇甫松詞《竹枝·芙蓉並蒂》為正體,單調十四字,兩句兩平韻。另有單調十四字,兩句兩仄韻和單調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韻的兩種變體。代表作品有劉禹錫《竹枝詞九首》等。
目錄
代表作品
《竹枝詞九首》等
詞牌沿革
竹枝,唐教坊曲名。又名"巴渝辭""竹枝詞""竹枝子"。此音起於巴蜀,唐人所作皆詠蜀中風景。後人因效其體,於各地為之,非古也。
竹枝原為樂府《近代曲》之一。本為巴渝(今四川省東部重慶市一帶)民歌中的一種。唱時,以笛、鼓伴奏,同時起舞。聲調宛轉動人。此調首見於劉禹錫。劉禹錫任夔州刺史時,依調填詞,仿照楚辭九歌,寫了數篇佳作。時人爭相唱和,流行一時。
劉禹錫於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年)至夔州模仿巴渝一帶之民歌作竹枝詞。其有序:"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吳傖佇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奧》之艷。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陋,乃為作《九歌》。到於今,荊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詞》九篇,俾善歌者颺之,附於末。後之聆巴渝,知變風之自焉。"
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雲:竹枝本出於巴渝,唐貞元中,劉禹錫在沅、湘,以里歌鄙陋,乃依騷人九歌,作竹枝新調九章,教里中兒歌之。由是盛於貞元元和之間。按《劉禹錫集》,與白居易唱和竹枝甚多,其自敘雲:竹枝,巴歈也。巴兒聯歌,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睢舞。其音協黃鐘羽,但劉白詞俱無和聲,今以皇甫松、孫光憲詞作譜,以有和聲也。
萬樹《詞律》雲:"《竹枝》:唐教坊曲名,本出巴渝,劉禹錫在沅湘以里歌鄙陋,乃依騷人九歌作《竹枝》新詞九章。原無和聲,後皇甫松、孫光憲作此,時有'竹枝女兒'為隨和之聲。'枝兒'叶韻,猶後之"舉棹""女兒"亦自為葉也。"
任半塘《教坊記箋訂》雲:"張旭所唱之《竹枝曲》與劉禹錫改訂之《竹枝》(七言四句聲詩)應不同。董逢元《唐詞紀》謂《竹枝詞》亦曰《竹枝》。《教坊記》曰《竹枝子》。殆因未及見《竹枝子》之傳辭,故誤混二調為一。"
唐《樂府》有《蜀竹枝》《江南竹枝》《漁家竹枝》。但言《竹枝》者,蜀詞居多,填詞特以類分耳。
格律說明
正體:單調,十四字。兩句,兩平韻。以皇甫松詞《竹枝·芙蓉並蒂一心連》為代表。《尊前集》載皇甫松《竹枝》詞六首,皆兩句體,平韻者五,仄韻者一。每句第二字俱用平聲,餘字平仄不拘。所注"竹枝"、"女兒","枝"、"兒"叶韻,乃歌時群相隨和之聲,猶《採蓮》之有"舉棹"、"年少"也。 按古樂府,《江南弄》等曲皆有和聲。如《江南曲》和雲:"陽春路,時使佳人度。"《龍笛曲》和雲:"江南弄,真龍下翔鳳。"《採蓮曲》和雲:"採蓮歸,淥水好沾衣。"亦各叶韻。此其遺意耳。
變體一:單調,十四字。兩句,兩仄韻。以皇甫松詞《竹枝·山頭桃花谷底杏》為代表。此首用仄韻。
變體二:單調,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韻。以孫光憲詞《竹枝·門前春水白苹花》為代表。此詞較皇甫松詞多兩句。 按劉、白《竹枝》詞俱拗體七言絕句,此獨諧婉,且每句有和聲。
格律對照
正體
格律對照詞:《竹枝·芙蓉並蒂一心連》
平平仄仄(竹枝)仄平平(女兒)。平平仄仄(竹枝)仄平平(女兒)。
芙蓉並蒂(竹枝)一心連(女兒)。花侵槅子(竹枝)眼應穿(女兒)。
變體一
格律對照詞:《竹枝·山頭桃花谷底杏》
平平平平(竹枝)仄仄仄(女兒)。仄平仄仄(竹枝)平平仄(女兒)。
山頭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兒)。兩花窈窕(竹枝)遙相映(女兒)。
變體二
格律對照詞:《竹枝·門前春水白苹花》
平平平仄(竹枝)仄平平(女兒)。仄仄平平(竹枝)仄仄平(女兒)。平仄平平(竹枝)平仄仄(女兒)。仄平平仄(竹枝)仄平平(女兒)。
門前春水(竹枝)白苹花(女兒)。岸上無人(竹枝)小艇斜(女兒)。商女經過(竹枝)江欲暮(女兒)。散拋殘食(竹枝)飼神鴉(女兒)。
(說明:詞中所用"竹枝""女兒"乃歌時群相隨和之聲。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為韻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