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聖誕老人存在嗎?》

《聖誕老人存在嗎?》
圖片來自中文百科知識

圣诞老人存在吗?[1] [2] ,(英語:Is There a Santa Claus?)也翻譯:真的,弗吉尼婭,聖誕老人是真的,是《纽约太阳报 》(便士报)于1897年9月21日发表的一篇社评

目录

簡介

《聖誕老人存在嗎?》这篇短文因“真的,弗吉尼娅,圣诞老人是真的”(Yes, Virginia, there is a Santa Claus)一语,而成为美国加拿大民间的一个经典圣诞节故事。

這封名為《聖誕老人確實存在》的回信,堪稱一篇經典的散文

聖誕老人Santa Claus)別稱Saint Nick、Kris Kringle、Father Christmas或Santa(愛爾蘭英語的Santy),一位專門在聖誕節前夜時悄悄贈送禮物給小孩子的神秘人物,是節日主題的代表角色之一。

背景

1897年9月21日,家住纽约曼哈顿上城西侧,时年8岁的小女孩弗吉尼娅·欧汉伦问父亲:圣诞老人是否真的存在?父亲告诉她:向《纽约太阳报》写信询问,便会得知真相。于是弗吉尼娅写了一封短信,寄给报社。

编辑弗朗西斯·彻奇收到来信后,决定用报纸的社评予以回复。彻奇曾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名战地记者,看过很多血腥场面,并同时感到社会中普遍的绝望情绪。他希望利用回答这一孩子的简单提问之际,亦能对其更深层次的哲理进行一些探讨。

于是在1897年9月21日,报纸刊出由彻奇撰写的题为《圣诞老人存在吗?》社评。虽然出现在第七版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这篇感人至深的短文还是迅速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被争相传阅。特别是其中“真的,弗吉尼娅,圣诞老人是真的”一句,广为流传,成为这篇短文的代名词。

之后的一个世纪里,弗吉尼娅的故事被改编为多部影片/電视片音乐剧,还有以“弗吉尼娅·欧汉伦”命名的奖学金。而《圣诞老人存在吗?》这篇社评,至今仍保持着英文史上重印次数最多的报纸社评记录。[3]

全文

圣诞老人存在吗?

我们很荣幸能迅速而明确地回答下面这封来信,并与此同时,为这位忠实的来信人成为《太阳报》的朋友而感到十分高兴。

亲爱的编辑:我现在8岁。
有的小朋友们说,圣诞老人不是真的。
爸爸说:“如果你看《太阳报》也这么说,那就是真的了”。
请告诉我真相:真的有圣诞老人吗?
弗吉尼婭·歐漢倫
95大街西115号

弗吉尼娅,你的小朋友们错了。他们被这个多疑时代中的怀疑精神所影响了。他们没有看见就不信。他们觉得他们小小脑袋里想不到的事情,都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头脑,弗吉尼娅,不管是大人的还是小孩的,都是很小的。在我们这个广大的宇宙里,人不过是一只小虫子,比起周围无边的世界,掌握全部真理和知识所需要的智慧,我们的智慧就像一只蚂蚁

真的,弗吉尼娅,圣诞老人是真的。他就像爱和仁慈和忠诚一样必然存在,你知道他们无处不在,并将最崇高的美好和欢乐赋予你的生命中。是啊!要是没有圣诞老人,这世界会多没意思啊。恐怕就会像没了弗吉尼娅一样没意思。不再有孩子的天真,不再有诗歌,不再有浪漫能让我们的生活好受一点。我们将不会有快乐,除了感官和视觉上之外。童年的永恒光芒将不再照耀这个世界。

不相信圣诞老人!你不如连精灵也都不信了!你也许可以让你爸爸雇人,在圣诞夜守在所有的烟囱里去抓圣诞老人,但就算他们都没看见圣诞老人下来,那又能证明什么?没人能看到圣诞老人,但那并不代表圣诞老人不是真的。这个世界上最最真实的东西,是大人和小孩都看不到的。你曾见过精灵在草地上跳舞吗?肯定没有,但那不能证明他们不在。谁也无法想象出这世界上所有没见过或看不见的奇妙。

你也许可以把一个小孩的拨浪鼓撕开,看看里面发声音的东西是什么,但在未识的世界之前有一道帘子,是最强壮的人,甚至是所有最强壮的人在一起,都无法撕开的。只有信心、想象力、诗歌、爱、浪漫,可以将那道帘子拨开,让你看到认识到后面无可比拟的美好和辉煌。这些都是真的吗?啊,弗吉尼娅,在整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真实和永久的事情了。

没有圣诞老人!谢天谢地,他现在活着,他永远活着。从现在起一千年,弗吉尼娅,不,从现在起一百萬年之后,他还会继续将快乐带进孩童心里。

參考文獻

  1. 聖誕老人真的存在嗎?,每日頭條,2014-12-26
  2. 聖誕老人[西方文化的傳說人物],百科知識中文網
  3. Campbell, W. Joseph. The grudging emergence of American journalism's classic editorial: New details about 'Is There A Santa Claus?'. American Journalism Review (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 Philip Merrill College of Journalism). Spring 2005, 22 (2):   [2007-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