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苦晝短》是唐代詩人李賀的作品。此詩是一首古體詩。

這是一首議論性很強的歌行體詩歌,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慨嘆時光易逝年命短促,並蘊含以理智的態度看待人生之意;第二部分寫如何解除「晝短」的痛苦;第三部分是對求仙的荒唐愚昧行為進行了批判和諷刺。後兩部分是對第一部分主旨的發揮,在更高的層次上重複、升華了詩歌主旨。全詩充滿激情,氣勢迴旋跌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目錄

作品原文

苦晝短

飛光飛光,勸爾一杯酒。

吾不識青天高,黃地厚。

唯見月寒日暖,來煎人壽。

食熊則肥,食蛙則瘦⑹。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

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為服黃金、吞白玉?

誰似任公子,雲中騎碧驢?

劉徹茂陵多滯骨,嬴政梓棺費鮑魚。

詞句注釋

⑴光:飛逝的光陰。南朝梁沈約《宿東園》詩:"飛光忽我遒,豈止歲雲暮。"

⑵"勸爾"句:語出《世說新語·雅量》:"晉代孝武帝司馬曜時,天上出現長星(即彗星),司馬曜有一次舉杯對長星說:'勸爾一杯酒,自古哪有萬歲天子?'"

⑶青天、黃地:語出《易·坤》:"夫玄黃者,天地之雜色也,天玄而地黃。"

⑷煎人壽:消損人的壽命。煎:煎熬,消磨。

⑸"食熊"句:古人以熊掌和熊白(熊背上的脂肪)為珍餚,富貴者才能食之。

⑹蛙:代指貧窮者吃的粗劣食品。

⑺神君:漢時有長陵女子,死後被奉為神,稱神君。漢武帝病時曾向她乞求長生。(參看《史記·封禪書》)

⑻太一:天帝的別名,是天神中的尊貴者。戰國宋玉《高唐賦》:"醮諸神,禮太一。"安:哪裡。

⑼若木:古代神話傳說中的樹名,東方日出之地有神木名扶桑,西方日落處有若木。屈原《離騷》:"折若木以拂日兮。"王逸註:"若木在崑崙西極,其華照下地。"

⑽銜燭龍:傳說中的神龍,住在天之西北,銜燭而游,能照亮幽冥無日之國。屈原《天問》:"日安不到?燭龍何照?"王逸註:"天之西北有幽冥無日之國,有龍銜燭而照之。"這裡借指為太陽駕車之六龍。

⑾不得:不能。回:巡迴。

⑿服黃金、吞白玉:道教認為服食金玉可以長壽。《抱朴子·內篇·仙藥》:"《玉經》曰: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

⒀似:一作"是"。任公子:傳說中騎驢升天的仙人,其事跡無考。

⒁碧:一作"白"。

⒂劉徹:漢武帝,信神仙,求長生,死後葬處名茂陵。《漢武帝內傳》:"王母云:劉徹好道,然神慢形穢,骨無津液,恐非仙才也。"滯骨:殘遺的白骨。

⒃嬴政:秦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崩於沙丘平台。丞相斯為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棺載轀涼車中,……會暑,上轀車臭。乃詔從官,令車載一石鮑魚,以亂其臭。"梓棺:古制天子的棺材用梓木做成,故名。鮑魚:鹽漬魚,其味腥臭。

白話譯文

飛逝的時光,請您喝下這杯酒。

我不知道蒼天有多高,大地有多厚。

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運行,消磨着人的年壽。

吃熊掌就胖,吃蛙腿就瘦。

神君可在何處,太一哪裡真有?

天的東方生有神樹,下置神龍銜燭環遊。

我要斬斷神龍的足,咀嚼神龍的肉,使它白天不能巡迴,夜晚不能潛伏。

自然使老者永不死,少年不再哀哭。

何必吞黃金,食白玉?

有誰見過任公子,升入雲天騎碧驢?

劉徹的茂陵埋葬着殘餘的枯骨,嬴政的棺車白費了掩臭的鮑魚。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元和(806- 820)年間。當時,唐憲宗李純"好神仙,求方士"(《資治通鑑》),為了追求長生不老之藥,竟然到了委任方士為台州刺史的荒唐地步。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求仙服藥、追求長生,成了從皇帝到大臣的普遍風氣。李賀此詩即為諷喻此事而作。

作品鑑賞

錢鍾書評論李賀說:"其於光陰之速,年命之短,世變無涯,人生有盡,每感愴低徊,長言永嘆。"(《談藝錄》十四)李賀詩歌常常涉及這方面的內容,而看法較全面,議論較透徹的,當數《苦晝短》。

全詩分為三段,每段反映作者思想的一個側面,合起來才是他對問題的全部看法。

詩的前十句(從開頭至"太一安有")為第一段。詩的開頭,詩人請時光呀停下喝酒。之所以要向時間勸酒,是因為詩人對此深有感觸:一是概嘆時光飛逝,人壽促迫。詩人說自己不知道天地間許多深奧的道理,但有一點很清楚,那就是"月寒日暖,來煎人壽"。光陰流逝,歲月蹉跎,人生沒來得及干點事業,生命就白白消耗了。這是詩人內心深處的憂慮與恐懼,一個"煎"字,表現出虛度年華的痛苦心情;一是認識到人生必死的道理。人活在世上,必須依靠食物來維持生命,吃熊掌則肥,吃蛙肉則瘦,這是食物在生命系統中的作用,世界上根本沒有不食五穀、斷絕煙火的神仙,因此,誰都不免一死,生老病死乃是天地間無法抗拒的規律。對於人生,對於死亡,人們很早就表現出極大的關切,詩人因其多愁善感,生命的旅程屢遭挫折,對此想得則更多更深。這裡,詩人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問題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詩人將勸酒的內容放在詩的開頭,使作品具有一種新奇突兀之感,同時也表明詩人已大徹大悟,對時光不存任何芥蒂。接着又以"吾不識"與"惟見"相配合,排除不相關的事情,將目光聚焦到人壽短促一點上,既照應了題目"苦晝短"三字,又使作品產生巨大的向心力,以此為綱,展開後面的內容。"神君何在,太一安有?"是個反問句,答案是不喻自明的。經過一番求索,詩人完成了他的心路歷程,整段內容,一氣呵成。

中間八句(從"天東有若木"至"少者不哭")是第二段。前面一段,詩人理智地解答了心中的困惑,如果詩歌就此停住,好像少了點什麼。這一段,詩人憑藉神話傳說,傾訴了對生命的美好願望。詩中說天的東面有一棵大樹,名叫若木,它的下面有一條銜燭的神龍。傳說中的若木在西北海外大荒山之中,銜燭龍也是在天西北某個幽冥無日的國度,詩人顯然將古代神話作了改造。詩人作了一個大膽的設想:斬斷神龍的腿,把龍肉吃了,太陽無法運行,晝夜不在更替,時間也就凝固不動了。如此,生命得以永存,人們不必為此哀傷了。

這是詩人的幻想,這個幻想充滿着激情與浪漫的氣質。現實中的缺陷,在幻想中得到滿足,所以,儘管是以神話的形式出現,卻依然有着永久的魅力,它閃亮着理想與智慧之光,使藝術得到升華。

詩的最後六句(從"為何服黃金"至結尾)是第三段。這一段,詩人譏刺了那些想通過求仙獲得長生的人的荒唐愚昧。

服黃金,吞白玉,是道教中的服食方法,據說可以成仙,至於實際效用如何,"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就拿騎驢升天的任公子來說,同樣是虛妄的傳[1]

名家點評

明代謝榛《四溟詩話》:陳琳曰:"聘哉日月遠,年命將西傾。"陸機曰:"容華夙夜零,沐澤坐自捐。茲物苟難停,吾壽吾得延。"謝靈運曰:"夕慮曉月流,朝忌曛日馳。"李長吉曰:"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此皆氣短。無名氏曰:"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樣短苦夜長,何不採燭游。"此作感慨而氣悠長也。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云:"自然"二字謔的妙甚("自然老者"二句下)!鍾云:放言無理,胸中卻有故。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徐渭曰:字字奇。董懋策曰:字字老。熊、蛙喻人富貴貧賤。周珽曰:錯綜變化,想奇筆奇,無一字不可奪鬼工。詩意總言光陰易過,人壽難延,世無回天之能,即學仙事屬虛無,秦漢之君可征也,人何徒憂生之足雲耶!

清代黃周星《唐詩快》:同一晝也,有神君太一之晝,有劉徹、贏政之晝,有長吉之晝,其苦樂不同,故其長短亦不同,然昔之長吉苦而短,今之氏吉樂而長矣。飛光何嘗負此一杯耶?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韓愈皇甫湜,並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六歲。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鬱低沉,語言過於雕琢。有《昌谷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