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新語》之一——說忠誠(曲文昌)
作品欣賞
《觀世新語》之一——說忠誠
有一派從不任意在幽空中飄擺遊蕩的靈魂,任憑有多少回生命載體的沉浮,有多次生死輪迴的磨難,它也總是附在信仰的祭壇上,刻在真理的碑銘中,它是人類得以健康延續的生命內核,輻射出人性最燦爛的光輝,照亮人類的久遠和未來。這,便是忠誠。
這忠誠,可成驚天動地之舉——揮戈征戰,精忠報國,九死不悔,保全社稷……因此,忠誠是歷史的主題。
這忠誠,更在平凡之中——如晨鐘信時,如螺釘守職,如迎春小花爭艷,如鋪路細石獻身。因此,忠誠也是生命的本體。
因為忠誠,有人生活得很坦然,無怨無悔。因為他身後留下一道沒有摻假的長城,即使被人毀下一塊青磚,也會帶有無悔的生命印記。
因為忠誠,有人生活得很頑強,他挺起雙肩擔起了痛苦和失落,因為他深知人的責任不允許屈服,即使流過無數次淚珠,那也是對信念深情的傾訴,對靈魂虔誠的洗禮。
忠誠和姦詐是人生榮辱的最權威標誌。
有時候一言許諾,一舉手一投足就可以辨真偽。當然,在危難之時,生死關頭,忠奸更是立時可辨。
有時,忠奸也會一時難辨,因為他們被生活的複雜所混淆,被世事的多變所淹沒。但是不管怎樣,嚴肅深刻的時光老人終會做出裁決,任何高聳的牌碑也將黯然失色。
忠誠啊忠誠,你是一個古老的話題,連孩子也會論忠奸,一直講到白髮垂暮,你是一個永遠不倒的城關,無論是走進去還是走出來,人人都要接受它的檢驗。
■ 三軍可奪帥,難奪其志,唯其「心中有主」
在西方,信教的人把上帝稱為「主」,在我們東方,多把國君稱為「主」,至於奴僕稱家長為「主」,則是普遍的了。
我們說,忠於「主」不是不可以稱道的。古今中外,確實有許多善男信女,忠臣義僕的動人傳說。
但是我們這裡所說的「主」則是「心中的主」。它是人們的一種信仰原則和道德責任。
《元史.許衡傳》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元朝初期著名理論家、教育家許衡曾經在一個十分燃熱的夏天路過河南北部的河陽。這裡戰亂不斷,人跡渺渺,連口水也找不到,大家口渴難耐,身熱如烤。
走着走着,發現前面有一棵大梨樹,樹上的梨正值熟黃之季,同伴們都爭着去摘,惟獨許衡在樹下正襟危坐,若無其事。
有人奇怪問許衡為什麼不去摘梨,許說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應該去拿,不經主人的許可,拿了是不道德的。
那人笑了,你呀,現在世道混亂,這梨沒有「主」。
徐衡認真地說,梨沒有主,難道我們心中也沒有「主」嗎?
佛經上說,在人的肉體裡有一個真實的自我,稱為「真人」。發現了這個真人,就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他可以不受任何身外之力的干擾,不怕任何危及肉體生命的威脅,甚至死而無憾,如孔子所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當然,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忠誠更重要的是一種信義,一種責任,一種終於職守的精神。
美國經濟學家葛爾布萊曾談過自己的女管家艾梅莉。一次,他感到很疲倦,吩咐女管家在自己午睡時任何電話也不要叫醒他。
一會兒,白宮打來電話,
「請找葛爾布萊,我是約翰遜。」 原來是總統的電話。
「他正在午睡,囑咐過不要叫醒他,總統先生。」
「 把她叫醒,我有緊事。」
「 不!總統先生,我是替他工作,不是替您工作。」
因為管家對總統的拒絕,事後葛爾萊向總統致歉,總統顯得很興奮:「告訴你的管家,我要她到白宮來工作。」
幾句對話勝過任何考察。
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一條主要街道上,經常能看到一位老人在一個固定的街角上站立,他昂首挺胸,目視前方,活像一尊雕塑。
他不論嚴寒酷暑,天天守時地站在那裡,外來的人都投去奇異的目光。
下雨了,偌大的年紀不去避雨,在雷電下,像一株老樹……
下雪了,寒風卷着雪花,帽子和鬍鬚上掛滿了銀白的霜雪,活像一位聖誕老人。
誰也打擾不了他,也叫不走他,拉不走他。
原來,這位叫本德森的老人,曾是一位幹練的皇家衛隊軍官,受過多次嘉獎,30多年前,他率領的騎警馬隊受驚,為了士兵和他人的安全,他死死拉住一匹驚馬,被拖出去幾百米遠,險些喪命。從此,他失掉了所有的記憶,但是唯一沒有忘記的是自己的職責。
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證實,人的大腦細胞某一部分達到高度興奮時,往往會壓抑其他反應。在特殊情況下呈現出一念獨醒,萬念皆沉的狀態。
人忠誠於世,義含很廣:忠於自己的祖國,忠於自己的信仰,忠於自己的事業,忠於自己的愛情,忠於自己的許諾,忠於由這些構成的生活……總之,一個忠誠的人,他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黎俗百姓,無論是三軍統帥還是馬前走卒,無論是高矮、美醜、健殘,他都可能成為一個真實的人,純粹的人,而被人愛戴,被人欽頌,被生活有機接納並不斷獲得機緣,走向理想天國的人。
■ 做人孰能無過,敗身不在失足
做人難免有過,改了就好。這是一句常說的話。發現錯誤,糾正錯誤,正是忠於真理,捍衛真理的體現。
忠誠之人的道德基色是真實可見的,他的心地是坦蕩的。1942年11月里的一天。北師大有個患精神病的學生,偷了一張國文系主任楊樹達的名片去見魯迅,說了許多瘋話,並向魯迅要錢。魯迅不認識這個學生,也不知道他患有精神病,懷疑是晨報館派來的流氓。於是寫了一篇《記楊樹達君的襲來》予以揭露,發表在《雨絲》周刊第二期上。
文章發表不久,先生接到北師大學生李遇安的來信,說明了事情的原委。魯迅覺得自己欠妥。為了消除對楊先生的誤解,不顧自己的面子和尊嚴,立即寫了一篇《關於楊君襲來事件的辯證》,並要求編者將此文與李遇安來信同時發表,並提出承擔增加版面的費用。他說: 「由我造成的酸酒,當然由我自己來喝乾。」
魯迅先生以實際行動應驗了他一向主張的「自我解剖」原則。先生這件事感動了當時許多人,成為爭相傳頌的佳話。
李立三把錯誤剖白給子女的往事,更是感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流散在國外的六個孩子陸續回到爸爸的身邊。一天,李立三把孩子叫到跟前:「我曾犯過錯誤,你們聽說了嗎?」 孩子告訴他:「聽說過一點兒,只知道什麼是立三路線,但說不清楚。」
「呃,要知道,要知道!」 李立三覺得剖白自己的錯誤,是讓孩子們不要對組織產生誤解,更是叫他們吸取教訓,做一個對黨,對人民,對國家有用的人。於是他把自己犯錯誤的經過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孩子們。還說:「共產黨提倡自我批評。一個共產黨員有沒有黨性,就看他能不能對自己錯誤進行自我批評。共產黨員不講個人面子,講人民面子,你們想想,4萬萬7500萬人的面子和一個人的面子究竟哪個大?共產黨員犯了錯誤,首先就要想到人民的面子,不但要承認錯誤,還要把自己犯錯誤的教訓告訴大家。」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犯錯誤的人有很多,有的人堅持自己的錯誤,走向了革命的反面。有的人陽奉陰違,以種種下作手段,掩飾自己的過錯,被歷史所譏諷,而有的人則敢於正視自己的錯誤,剖白自己的錯誤,顯示了坦蕩的胸懷和熾熱的忠誠。仍不失革命家的本色,可謂「身前榮辱有論, 身後肝膽可照」 。
■ 為人清爽,做事不欺,平生可慰
生活告訴人們,要想活的輕鬆,必須為人輕爽,說實話,辦真事,做老實人。於世無欺,於名無盜,於人無詐,於事無誆。
有一位中學校長在蹲牛棚時,家境極困,14歲的兒子在車站偷了一位老大爺50元錢。兒子長大以後上了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他把自己少年時代這件事告訴了父親,說他這些年來心裡一直有一塊陰影,覺得自己一生都不光彩,而且對不起父親「好孩子,要不說謊,不拿人家東西,不欺負別的小朋友」的教誨,說如果不設法割掉這個癰瘤,永遠不得解脫。後來父親幫他想了一個辦法,籌集了500元錢寄給了災區。從此,校長的兒子有了還清債務的輕鬆感,心裡的愧疚終於徹底消除了。
生活經驗告訴人們,心中有病,六神無主;心中去病,天地清明。
做忠誠的人容易也不容易,但辱沒忠誠,可是容易的,它常常發生在一念之差,一事之舉上。因此我們講道德修養,多提倡從細微之處做起。
忘記了是在哪個報刊上看到的一則故事:
一個自稱是某汽車公司司機的顧客來到一個汽車修理部,對老闆說:「在我的賬單上多寫點零件費用,報銷後有你的一份好處。」 老闆拒絕了。可是這位顧客還是纏着不放「 我的生意不算小,有活兒就都上你這兒來,你肯定能賺好多錢。」
老闆還是不同意。
「 你咋這麼死性,這是很容易的事兒!」
老闆火了,推那個人,讓他趕快出去,說這裡不是他做這種生意的地方。
這時,那位顧客笑了,他抓起老闆的手,滿懷敬佩地說,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經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點兒。你還叫我到哪兒去談這樣的生意呢?
不要小視這一念之時和一事之舉,人生的成敗和榮辱往往就系在這上面。周恩來總理說過,自以為聰明的人往往是沒有好下場的。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最老實的人,因為只有老實人,才能經得起事實和歷史的考驗。
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一位朋友奇怪,為什麼他那麼愛戴李廣還要寫他官報私仇等缺點?司馬遷嚴肅的回答,寫歷史,「信」是第一條,不能以個人愛憎去歪曲歷史真相。
朋友明白了。
同樣,司馬遷同情項羽,也詳細寫了他必然失敗的命運;司馬遷厭惡劉邦,但也寫出他必然成功的條件。
朋友深深地點了點頭,心中暗自讚美,這是一個忠誠高尚的人哪!
■ 忠誠不是愚鈍,當有智慧伴行,不可「尾生抱柱」
莊子在一篇寓言中寫了一個「尾生抱柱」的故事。講一個叫尾生的人,與情人相約在橋下會面,但是就在姑娘到來之前,河水猛漲。為了不失忠信,尾生一直不肯離去,最後抱着橋下的柱子淹死了。你看,儘管尾生的精神令人感嘆,但也未免太迂腐了。姑娘不來,你上橋來不也一樣等她嗎?如此守信死去,反而使姑娘永遠失去了他,豈不是大大的不守信嗎?
真正的忠誠也要遵守事物的規律,講精神,也要遵節律。
有時候,總圍在你身前身後看似忠誠的人,恰恰心懷鬼胎。而看似不忠誠的人往往是忠誠無欺。正所謂「君邊忠臣少,近臣讒言多」。而那些不會送禮進貢、不會順情說佳的人,那些向上司敢於進諫,逆耳忠言的人被有些昏庸上司視為不馴,也是常有的。
古今中外有許多賢明的上司在用人之道上深諳「愚忠為庸」「媚忠有詐」的道理,大膽地啟用責任心強、原則性強、敢於為上司「拾遺補過」的忠誠之人,為成就大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拿破崙在1793年土輪戰鬥中認識了一名叫布瓦諾的老兵。因為這位老兵忠實可靠,便被任命為軍需官。一次由於布瓦諾制止貪污浪費成績突出,拿破崙賜給他10萬法郎獎金,不想布瓦諾氣氛地對拿破崙說「 將軍公民,我認為你無權動用這些共和國的錢財,軍隊正在受苦,我需要把這筆錢用在軍需上。」
1801年,布瓦諾任王國行政長官,一次,一個由富豪組成的團體向拿破崙進貢1700萬法郎,以圖不向王國納稅。拿破崙正要接受這個交易,布瓦諾趕到了巴黎。
「 我來阻止殿下犯的一個大錯誤。」 布瓦諾氣憤地說:「 請你把談判的任務交給我,我給你拿回雙倍的錢來。」
拿破崙授全權給布瓦洛。布瓦諾經過討價還價,竟拿到3200萬法郎。拿破崙對他讚嘆不已,一定要他收下10萬法郎作為獎賞,布瓦諾收下後又全部上交了國家。
作者簡介
曲文昌筆名海爽、牧沙。中共黨員。大專學歷。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