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琴啜茗圖》唐周昉
《調琴啜茗圖》唐周昉 《調琴啜茗圖》所畫為中晚唐上層社會婦女的生活。圖中共畫五人,一女坐在磐石上, 置七弦琴於膝頭,正在調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盤;另一紅衣女子背對觀者坐在石凳上,注視著調琴音者,作欲飲茶之態,她服飾明麗的硃砂色使她成為這幅畫的畫眼。又一白衣女子則正面朝向觀者,二人皆略微前傾身體,袖手聽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於右邊。人物神念嫻靜端莊。人物組合有坐有立,疏密得體,富有變化。
圖中繪有桂花樹和梧桐樹,寓意秋日已至。畫中貴族仕女曲眉豐肌、濃麗多態、衣著色彩雅妍明亮,反映了唐代尚豐肥體厚的時代特色,特別是女性的手指刻畫得十分柔美、生動,但諸女的神情似乎已預感到花季過後面臨的將是凋零。[1]
目录
畫家周昉生平
周昉(生卒年不詳),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兄周皓。出身名門望族,先後官至越州、宣州長史,其職位僅次於一州長官刺史。唐代著名仕女畫家,初學張萱,但是“後則小異”,唐代繪畫理論家張彥遠評他“衣裳勁簡,彩色柔麗”,不似張萱明艷繁複。
仕女畫造型尊為“周家樣”
周昉擅長表現貴族婦女肖像,他用圓轉流暢的游絲描勾勒人物輪廓,筆下的仕女“以豐厚為體”,展現出唐代婦女以豐肥為美的傾向,後世將他的仕女畫造型尊為“周家樣”。亦作宗教畫,創造有民族風俗的“水月觀音”。
《調琴啜茗圖》賞析
《調琴啜茗圖》畫中幾名女性也反映了中晚唐時期的發式,如調琴女子的發式由唐代流行的反綰髻發展而來,此種發式可變化的花樣很多;紅衣的聽琴女子則是另一種在上流社會婦女中流行的墜馬髻,將頭髮結於頭頂,髮髻偏於一側,騎馬時會顯得搖搖欲墜,因而被稱為“墜馬髻”;兩位侍女梳雙丫髻,是在未成年女性或侍女中常見的髮型,將兩股頭髮對稱結為兩椎,分辨梳於兩耳稍上。
《調琴啜茗圖》沒有選取女子們撫琴、聽琴的過程,而是選擇捕捉她們靜候琴音的瞬間,紅衣女子與白衣女子微微向著彈琴者傾過身子,注意力集中在她的身上。這不僅賦予了人物生動和場景張力,也挖掘了這些貴族婦女的內心世界,進而引發一種憂鬱的美。
背景中的桂花與梧桐也意味著秋季到來,有韶華將逝之意,為這一安靜悠閒的場景增添了幾分清冷與蕭索。
白居易《時世妝》有言:“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粧成盡似含悲啼。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中晚唐貴族婦人的面妝為“赭面妝”,不施紅粉,而用赭色;又用黑色的唇膏塗唇,兩眉畫作八字,呈現出一種悲態。背景除了一株桂花、一株梧桐之外,畫面全為空白,這也是唐人繪畫的一大特點。[2]
傳世作品
《五星真形圖》《楊妃出浴圖》《妃子數鸚鵡圖》等72件,著錄於《宣和畫譜》。 [3]
收藏
《調琴啜茗圖》絹本設色縱28厘米橫75.3厘米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