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说文古籀补》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说文古籀补》是集录秦代以前中国古器物文字的一部家书。清代吴大澄著。初刻于清光绪9年(1883),光绪21年(1895)在湖南刻增字本。后有1898年重刊本,1913年扫叶山房石印本等。1988年有中华书局影印本。[1]


  吴大澄 (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江苏吴县人,祖籍安徽歙县。清同治进士,官至湖南巡抚,甲午兵败后被革职。擅长篆书,精研金石文字。尚著有《字说》、《愙斋集古录》、《恒轩所见所载吉金录》、《周秦两汉名人印考》等。

  全书计收录4700余字(初刻本为3500余字,重刊增字1200余),按《说文》部首及其次第编排,分12卷。所录文字均出自钟鼎、石鼓、玺印、货币、陶器等古器物,以钟鼎彝器的文字为多。见于不同器物的或体均一一收录,并加注器名。文字的形体,亦根据黑拓原本摹写刻印。

目录

《说文古籀补》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本书文字多为《说文》未收,这不仅弥补了 《说文》所不及,而且由于古器物文字的参证,揭示了许多文字的古义,辨正了某些字的误写或误释。如: 释“帝”为 “如花之有蒂,果之所自出也”,从而确定了“帝”是 “蒂”的本字。释 “王”云:“大也,盛也,从二从, 古火字。地中有火,其气盛也。火盛曰火,德盛亦曰王。”这比之 《说文》穿凿傅会的释义,所谓“天下所归往也”、“一贯三为王”、“三者,天地人也”,就显得较为科学,有字形的依据。再如指明“文”字的金文写法()与古“宁”字相似,因此获知《尚书·大诰》里的 “宁考”、“宁王”、“宁人”为 “文考”、“文王”、“文人”的误写。同时,本书也为《说文》释义提供了一些实证。如金文“旦”字作(像日初出未离于土地),较之《说文》所谓“旦,明也,从见一上。一,地也。”其解释是一致的。然本书也存在对古文字形体的一些臆测,如所谓“出”字象足形,“反”字从足之类。

  本书是自宋代开始的治彝器款识之学以来,一部较系统的著作,仅管存有辨释未当之处,对一时难以索解的字,则只存其字而不释其义,而本书对古文字研究的功绩是前所未达的。此外,作者认为古器物的文字大都为成周的文字,而《说文》所载古文实际是周末的文字。这一新的理论见解,对汉字发展史的研究,也很有启迪。清陈介祺序云:“《说文古籀补》十册三千五百余字,溯许书之原,快学者之睹,使上古造字之义尚有可寻。起叔重而质之,亦当谓实获我心,况汉以后乎?”后人取法此书的同类著作有丁佛言的 《说文古籀补补》、强运开的 《说文古籀三补》等。[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