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眠》
《醉眠》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
余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
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
注釋
1、 太古,指遠古時代。
2、 簟(dia`n)竹涼蓆。
3、 便(pian)便當、適宜。蘇軾《和子由寒食》:「繞城駿馬誰能借,到處名園意
已便。」
4、 忘筌,筌(quan)竹製的捕魚工具。 忘筌, 即「得魚忘筌」 ;語出《莊子外物》「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意為捕捉到魚便忘記了捕魚的工具。此處用比喻義。「忘筌」即是忘言。
賞析
此詩為唐庚貶居惠州時所作,明是寫醉眠, 實則抒發自己政治上遭受打擊後的苦澀心情。
「山靜似太古,日長如小年。」首句點明居所之環境,四圍山林環抱,詩人幽居其中,塊然獨處,與世隔絕,恍若置身遠古時代,遠離塵世的喧囂。夏日天長,時間也仿佛凝固、靜止了,顯得格外漫長。這一聯看似平和,實則反映了詩人投荒萬里,離群索居,寂寞難耐之心理感受,堪稱名句。
「余花猶可醉,好鳥不妨眠。」頷聯抒寫戶外景象,緊扣「醉」字,春意闌珊,花事將盡,枝上只剩殘紅點點,但這也足以讓人陶醉,詩人免不了多喝幾杯。聲聲鳥語,宛轉動聽,仿佛催眠曲曲,酒酣耳熱之間,睡意也悄然襲來。
此聯工麗華美,畫靣生動。「好鳥」一句從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化出,而賦於其新意,自然領起下文,轉入對「眠」的摹寫。
「世味門常掩,時光簟已便。」這一聯筆觸轉入室內,「世味」二字為全篇詩眼。時詩人謫居惠州,處境微妙,達官貴人避之惟恐不及。故「門雖設而常關」也。「門常掩」即是當時的真實寫照,看似輕描淡寫,實則飽含辛酸。世態之炎涼,人情之冷暖,盡在「世味」二字中矣!
值得注意的是,「世味門常掩」按正常語序應為「門掩知世味」。而詩人有意將「世味」前置,不僅是為了協調聲律,更是強調其內心之感慨。聯想到他在《寄傲齋記》中,設想歸隱故鄉後,會將居室之門命名為「常關之扉」,足見貶居惠州的幾年,在詩人心底曾留下多麼銘心刻骨的傷痛!
下句自我安慰,好在竹涼蓆是現成的,方便、適宜,正好藉此打發時光。這-句看似調侃,實則隱見憤激。
尾聯寫由眠到醒的過程。「夢中頻得句」,只有在睡夢中,詩人才暫時忘卻塵世的煩惱,思緒也信馬由韁,縱橫弛騁。於是佳句亦奔涌而來。然而好夢不長,正當詩人沉醉於這美好的夢境,卻「侃驚起而長嗟」,想提起筆來,將夢中頻得之句寫下來時,卻又只剩下片鱗只爪,不知從何寫起了。這種情境頗似東坡的「作詩火急追亡逋(逃犯),清景一失後難摹。」大凡詩人,都有這種提筆忘言的體會。
這一聯借夢境與現實的強烈落差,抒發乍得復失的惆悵之情,幽默中見苦澀,平淡中見蘊藉,很值得玩味。
此詩敘亊、寫景、抒情,融為一體,渾然無跡,語淡而意遠,餘韻悠然,,兼有唐詩的神采和宋詩的理趣.「余花」「好鳥」一聯尤為精彩,是唐庚的代表作之一。
附錄
關於此詩最後一句「拈筆又忘筌」,當代大家錢鍾書在他的《宋詩選注》中注釋為「提起筆來寫又忘掉怎麼說了。「筌」借作「詮」。」乍一看,似也說得通,但把「筌」解釋為「詮」則徹徹底底地錯了!《現代漢語大詞典》對「筌」的注釋是「用竹或草編的捕魚工具」。而查遍《康熙字典》《辭源》《辭海》《說文》均找不到」筌可以作「詮」的假借義或轉注義。其實「忘筌」一詞源出於[[<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歷代詩人用此典甚多,如晉嵇康《贈秀才從軍》:「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陶淵明《飲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唐駱賓王《秋日山行簡梁大官》:「得性虛遊刃,忘言已棄筌。」張正元《臨川羨魚》:「結網非無力,忘筌自有心。」白居易<《李渣州題韋開州經詩》:"觀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魚」貫休《漁家》「但得忘筌心自樂,肯羨前賢釣清渭。」現代郭沫若在《新舊文學之爭》中也說:「我們讀書的目的,要在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筌。」
綜上所述,可見唐庚《醉眠》詩中「拈筆又忘筌」也是用了莊子這個典故。全句的意思是:提起筆來想寫又忘掉該寫些什麼了。「忘筌」即是「忘言」。
由此可見,做學問來不得半點馬虎和僥倖,否則,即使像錢鍾書這樣著作等身的大家,也難免出現這樣的謬誤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