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書》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陳書》是紀傳體的南朝陳史。唐姚思廉著。主要版本有宋蜀大字本,經商務印書館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 明嘉靖,萬曆間南、北監刻的 《二十一史》本;毛晉汲古閣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間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同治時金陵書局刊行本;中華書局1972年出版的點校本。[1]
姚思廉(557—637)字簡之,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史學家。父姚察,博通經學,精於文史,歷仕梁 、陳、隋三朝,於梁任著作佐郎,至陳遷吏部尚書,入隋為秘書丞,開皇九年(589)受命編撰梁、陳二朝史,未畢而卒。姚思廉少從父學漢史,頗得家傳。仕陳會稽王主簿,入隋任漢王府參軍,奉旨繼父未竟之業。爾後遷代王楊侑侍讀。唐建國後,被召為秦王府文學館學士,太子洗馬。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三年(629),奉詔與秘書監魏徵同撰梁、陳二史,魏徵裁其總論,姚思廉 「憑其舊稿,加以新錄,彌歷九載,方始畢功」 (《史通·古今正史》)。姚氏父子撰《陳書》,皆有舊史為範本。時流傳的陳史有南朝陳顧野王、傅宰、陸瓊三家,《四庫總目提要》說:「(姚)察之修史,實兼采三家。」據《隋書·經籍志》所載,唐初尚有陳諸帝起居注,陳趙齊旦的《陳王業歷》,《陳百官簿狀》,《陳將軍簿》,《陳尚書雜儀注》,《陳吉禮》,《陳賓禮》,《陳軍禮》,《陳嘉禮》,《陳律》,《陳令》,《陳科》,《陳新制》等陳代史料,姚思廉續寫時當有所參考。
本書36卷,以南朝陳政權的歷史為記載對象,即從陳武帝永定元年(557),到陳後主禎明三年(589)。本書分本紀6卷,列傳30卷兩大部份。
目錄
《陳書》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本紀:記述陳朝5帝。起首2卷為武帝陳霸先紀,記敘他從起家到受禪代梁後的一生過程。卷3到卷6.依作次為世祖陳蒨,廢帝陳伯宗,宣帝陳頊,後主陳叔寶4紀。本紀的整個線索是從陳霸先偏安江南開始,到陳後主在金陵被隋軍俘虜告終。根據本書《姚察傳》所言,本紀多為姚察撰修,對陳帝採取了很多的回護手法,把陳霸先篡位寫成是應天順民之舉,而對他為維護皇位而使用的非常手段,卻避而不談。如《南史·劉師知傳》所載的劉師知奉陳霸先之命謀殺梁敬帝之事,本書紀傳中皆未透露消息。再者,對昏庸無能的陳後主也缺乏批評精神,將亡國的責任推到施文慶、沈客卿等人身上,在總論中僅僅認為陳後主用人不當,陳邦論表「非唯人事不昌,蓋天意然也。」列傳:各種人物的分布收羅不太均勻,其中皇后占1卷,宗室、王子的篇幅達六分之一,廣記封爵領地等煩瑣之事,許多政治要人的傳卻失之過簡。諸傳中,《張貴妃》與《長沙王叔堅》兩傳尚可稱道,前者揭發了宮內的一些猥事,但大有女禍亡國之意;後者披露了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醜聞,然對敗者貶辭太多。姚思廉還辟有《姚察傳》,字數長達3千,對其父極盡溢美之辭,稱其「雅允朝望」,「居顯要,甚勵清潔」,還借隋文帝之口說道:「聞姚察學行當今無比,我平陳唯得此一人。」子為父撰傳,有失公允,不可為訓。此外,姚思廉又因與虞世南同仕隋、唐二朝,故為虞氏父、叔作傳時,也多施以褒辭。本書類傳僅后妃、宗室、孝行、儒林、文學5目,均承襲前史,聊無新意。今本《陳書》唯有《高祖紀》、《世祖紀》的卷末有「陳吏部尚書姚察曰」,此二紀可認為是姚察的手筆;其餘均是 「史臣曰」,當屬姚思廉的文字; 本紀和《皇后傳》的論贊為魏徵所撰,其意與姚氏父子多有牴牾。
《陳書》是二十四史中份量最少的一部。雖然它和《梁書》同出於姚氏父子之手,但質量卻遠不及後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批評本書避諱和蕪詞過多,是有一定道理的。本書除描述戰爭之外,很少反映國家大事,卻對封王拜侯,敘追譜系津津樂道。此外,各傳所收的傳主撰述原文,大都是無甚要緊的文字,如 《徐陵傳》這篇最長的傳記,絕大篇幅是傳主囚禁於北齊時給楊遵彥的信件; 《江總傳》中 《修心賦》和 《自敘》兩篇文字占了本傳五分之二。再有本書對重要史實的記載過於簡略,如《南史》的陳代部分及《建康實錄》卷19至20的要事,在本書中多付缺如。本書的真實性遠差於《南史》,記事亦精彩不足,這當與陳朝版土狹小,國祚短促,大事較少有關。然而,陳代的許多史實畢竟在本書中得到一定的反映,如 「新屯塢壁」( 《華皎傳》)的特殊社會組織; 「員外常侍、路上比肩;諮議,參軍,市中無數」(《徐陵傳》)的官僚機構臃腫龐大的狀況等資料都甚為可貴。值得稱道的是,本書的文體清新通俗,用字簡練,和六朝崇尚的華而不實的文風迥然不同。
本書原無志,貞觀十五年(641),唐太宗令史臣撰修梁、陳、周、齊、隋 《五代史志》,修成後,一起附在《隋書》中。故陳代的典章制度只能到 《隋書》里去查找。
本書在北宋時,曾鞏等人曾加以校訂,並作《陳書目錄序》。清代學者王鳴盛、趙翼、錢大昕對本書各有考訂,發微探疑,頗有新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