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書·列傳第三》
《隋書》,「二十四史」之一。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此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2019年,由吳玉貴、孟彥弘主持修訂的中華書局點校本《隋書》修訂本出版。[1]
目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隋書 作 者==魏徵 (主編)創作 年代==唐代 文學體裁==紀傳體史書 卷 數==85卷 內 容==帝紀、列傳、志 特 點==全書貫串了以史為鑑的思想 帝 == 紀五卷 列 == 傳五十卷 志==三十卷 四部分類=史部>正史
史書簡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隋書》。參加隋書編修的還有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等人。六三六年(貞觀十年),記載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義寧二年(618年)共38年歷史。隋書的帝紀、列傳和其他四朝史同時完成,合稱「五代史」。 [2] 《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隋書》是現存最早的隋史專著,也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水平較高的史籍之一。 《隋書》志包括梁陳齊周隋五朝制度,分段敘述。[2]
創寫背景
首先,它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下令修隋史的唐太宗親歷了滅隋的戰爭,在執政之後,他經常談論隋朝滅亡的教訓,明確提出「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的看法。汲取歷史教訓,以史為鑑就成了修隋史的指導思想。 其次,《隋書》弘揚秉筆直書的優良史學傳統,品評人物較少阿附隱諱。主編魏徵剛正不阿,他主持編寫的紀傳,較少曲筆,不為尊者諱。如隋文帝之「刻薄」專斷,「不悅詩書」,「暗於大道」,隋煬帝矯情飾貌,「鋤誅骨肉,屠剿忠良」等情況,都照實寫來,了無隱諱。 再次,《隋書》保存了大量政治、經濟以及科技文化資料。其中十志記載梁、陳、北齊、北周和隋五朝的典章制度,有些部分甚至追溯到漢魏。 關於《隋書》的作者,一直搞得很亂,《舊唐書》記載「魏徽等撰」。而劉知幾《史通》則說顏師古、孔穎達等和于志寧、李淳風諸人共同撰成。還有題為長孫無忌撰述的。這是因為參加《隋書》撰述的人很多,幾乎集中了當時大部分有名之士;開始以魏徵為其主編,後來魏徵死了,又由長孫無忌續為主編,完成未完成的部分。
史學價值
《隋書》的修史水平是較高的。 《隋書》保存了南北朝以來大量的典章制度為後人研究隋代以及前幾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包括禮儀、音樂、律歷、天文、五行、食貨、刑法、百官、地理、經籍等十志。敘述了自漢至隋凡六百年中國書籍之存亡、學術之演變,是對中國古代書籍和學術史的第二次總結,也是對中國學術文化史的一大貢獻。《隋書·經籍志》還有一個重要貢獻,就是為中國以後的四部圖書分類奠定了基礎。為後世遵用達一千餘年。《隋書》十志雖成於眾手,但作者都是學有所長的專家,因此它的內容豐富、充實。在正史書志中,一直享有較高的聲譽。
居中帶標題騰訊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