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嵬行》的作者是劉禹錫,被選入《全唐詩》的第354卷第9首。  

== 馬嵬行 ==(1)  

綠野扶風道(2),黃塵馬嵬驛。  

路邊楊貴人(3),墳高三四尺。  

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  

軍家誅佞幸(4),天子舍妖姬。  

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  

低迴轉美目,風日為無暉。  

貴人飲金屑(5),倏忽舜英暮(6)。  

平生服杏丹(7),顏色真如故。  

屬車塵已遠(8),里巷來窺覷。  

共愛宿妝妍,君王畫眉處。  

履綦無復有(9),履組光未滅(10)。  

不見岩畔人,空見陵波襪(11)。  

郵童愛蹤跡(12),私手解鞶結(13)。  

傳看千萬眼,縷絕香不歇。  

指環照骨明(14),首飾敵連城。  

將入咸陽市(15),猶得賈胡驚。(16)  

目錄

《馬嵬行》注釋

   (1)此詩約作於貞元九年或十年。馬嵬:驛名,在今陝西省興平縣。《太平寰宇記》卷二七關西道興平縣:「馬嵬故城,一名馬嵬坡,有於此築城以避難。。。。。。唐天寶末,玄宗西幸,次馬嵬驛,為禁軍不發,殺楊貴妃於此。」  

(2)扶風:即漢代右扶風,在今陝西省西安市西。  

(3)楊貴人:即楊貴妃,天寶初,冊封為貴妃。  

(4)軍家:指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等將士。佞幸:指楊國忠及其家族。據《資治通鑑》卷二一八:玄宗「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楊暄及韓國、秦國夫人」。  

(5)金屑句:此或據里中兒傳說,寫楊貴妃乃吞金屑而死。  

(6)舜英:即木槿花。舜英暮:木槿花凋落,此喻楊貴妃之死。  

(7)杏丹:藥名,《雲笈七籤》卷七四《夏姬杏丹方》:「日三服。。。。。。令人顏色好。」  

(8)屬車:此指唐玄宗侍從的車子。  

(9)履綦:鞋下的飾物。  

(10)履組:鞋面上的絲帶飾物。  

(11)陵波襪:即凌波襪。李肇《唐國史補》卷上:「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馬嵬店媼收得錦靿一隻。相傳過客每一借翫,必須百錢,前後獲利極多,媼因至富。」  

(12)郵童:指驛站傳送郵件的人。  

(13)鞶結:盤繞的`結子。  

(14)指環句:《西京雜記》卷一:「戚姬以百鍊金為彄環,照見指骨。」此即用此典故。  

(15)咸陽市:本為秦都,此指唐都長安。  

(16)賈胡:指西域胡商。  

《馬嵬行》賞析

   此詩乃詩人自創的新題樂府,詠唱楊貴妃在馬嵬驛因兵變被刺死之事,以及其死後的傳說。唐詩人多有詠唱此事者,而詩人如何詠唱此事,後人多有不同的評論。如宋人魏泰《臨漢隱居詩話》雲「唐人詠馬嵬之事多矣。世所稱者,劉禹錫曰:『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

低迴轉美目,風日為無暉。』白居易云:『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此乃歌詠祿山能使官軍皆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誅楊妃也。噫!豈特不曉文章體裁,而造語蠢拙,抑已失臣下事君之禮矣。老杜則不然,其《北征》詩曰:『憶昨狼狽初,事與古先別,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乃見明皇鑒夏、商之敗,畏天悔過,賜妃子死,官軍何預焉!

《唐闕史》載鄭畋《馬嵬》詩,命意似矣,而詞句凡下,比說無狀,不足道也」。又張戎《歲寒堂詩話》卷上亦謂「劉夢得《扶風歌》、白樂天《長恨歌》及(溫)庭筠此詩(按,指《過華清宮二十二韻》),皆無禮於其君者」。此皆批評劉禹錫此詩無禮於君王,不如杜甫和鄭畋的「肅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雖亡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詩的曲折又含蓄。

其實,劉禹錫此詩乃是同情於楊貴妃被逼死,指出當時「六軍逼殺天子之妃」的事實,這正是詩人不為君諱,直指現實的可貴。詩中對楊貴妃被殺的同情,也見於「貴人飲金屑,倏忽舜英暮」二句。關於楊貴妃之死,詩人採用民間「吞金屑」之說,而不採用被縊殺的顯得更可怖的記載,這不僅表明當時部分人民對楊貴妃被逼死的同情,同時也是詩人寄寓同情的表現。此詩另一個值得稱道的特點,在於其採用樂府詩體,加之語言較通俗易懂,故贏得評論家的好評,如宋人范溫《詩眼》云:「劉夢得『綠野扶風道』一篇,人頗誦之。其淺近乃兒童所能。」  

《馬嵬行》作者介紹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朝彭城人(今江蘇徐州),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

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劉禹錫的詩現存800餘首。其學習民歌,反映民眾生活和風土人情的詩,題材廣闊,風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轉、樸素優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諷刺詩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擊鎮壓永貞革新的權貴,涉及較廣的社會現象。晚年所作,風格漸趨含蓄,諷刺而不露痕跡。詞作亦存四十餘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共創《憶江南》詞牌。[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