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叢花·溪堂玩月作 陳亮
原文
陳亮〔宋代〕
冰輪斜輾鏡天長,江練隱寒光。危闌醉倚人如畫,隔煙村、何處鳴榔?烏鵲倦棲,魚龍驚起,星斗掛垂楊。
蘆花千頃水微茫,秋色滿江鄉。樓台恍似遊仙夢,又疑是、洛浦瀟湘。風露浩然,山河影轉,今古照淒涼。
譯文
夜空圓月斜轉,月下的溪水波明如鏡,映入長天,仿佛被輾成一匹白練,隱映着一片寒光。酒醉的我倚在高樓的欄杆旁,欣賞這如畫般的風景。隔着水霧的漁村,不知什麼時候傳來漁舟捕魚時木板敲擊船舷發出的根根聲。烏鵲倦而棲息於林木,魚兒驚而從水中躍起,唯見滿天的繁星靜靜無聲地掛在柳樹梢頭。
廣闊的水面迷茫一片,隱約可見水邊蘆葦的灰白花序,秋色籠罩着渺無涯際的江南水鄉。在樓台上欣賞着這秋江月夜的清麗景象,恍若夢遊仙境,還像是置身於洛水之濱、湘江之畔。夜風清露廣大壯闊,山河的空間隨着月影推移的時間而變化。明月普照下,想到古往今來世事滄桑,聯想到南北分疆,江山易主,心境感到無比悲愴淒涼。
賞析
這首詞是一首玩賞風景作品,但由於融進了感嘆國家興亡的內容,從而使它的認識意義和審美意義驟然加重。全詞景象大開大變,但由於描寫有序、布局有致,又有「玩月」二字貫穿其間,加上詞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提綱挈領,所以,全詞結構仍顯得很嚴謹。
全詞共分三部分。上片起首兩句為第一部分,先總寫月照澄江、水映長空的雄偉景觀。上句由月而及江,下句由江而及月,勾勒出一幅月光水色交相輝映的壯麗圖景。用「輾」字而不用「照」字,是因為「輾」字有轉動的意思,用在這裡,不僅與「冰輪」搭襯得當,而且,還給人以運動感,仿佛看到了倒映在江水中的皓皓月輪,正隨着江水的流動而緩緩移動。「隱」字可謂一字傳神,寫出了月光無聲地射照江水的韻致。而「寒」字,既與上句的「冰輪」相綰合,又暗伏下片的「秋色」。這兩句的江月傳神寫照,境界闊大,景象宛然。
從「危闌」句到下片的「又疑是」句是第二部分,寫秋月照耀下的江鄉景色。「危闌」句承上啟下,順筆交代一下「溪堂玩月」的感受,詞人完全陶醉在這畫圖般的景色之中了。「危闌」,照應了題面中的「溪堂」二字,說明「玩月」的所在是臨江的樓台。「醉倚」,寫出了作者憑欄玩月賞景的情態,但「醉」字不一定是「酒醉」的「醉」,而是「陶醉」的「醉」,著此一字就把詞人彼時的心態也寫出來了。詞人自我形象的出現,不僅豐富了這幅秋江月夜圖的內容,也使它顯得更有情趣。接下來「隔煙村」數句,便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對「人如畫」的「畫」作了具體的描繪。「隔煙村」句從聽覺的角度寫漁舟夜歸。詞人只是憑欄所聞,而且又因隔着煙靄迷濛的江村,不辨漁舟從何而來,歸向何處,故云「何處鳴榔」。「烏鵲」三句從視覺的角度着墨,寫了三種事物的三種表現:烏鵲倦於棲息,魚龍驚而躍起,只有北斗星默默地掛在垂楊梢頭。至於烏鵲何以「倦棲」,魚龍又何以「驚起」,是因為月光明亮,還是因為漁舟鳴桹,詞人沒說,也不必說,何況「倦」、「驚」云云,本來就包含着想象的成分,帶上了詞人的主觀感覺。這三句雖然都從局部着墨,但布局得宜,很有層次,而且靜中有動,使這幅「畫」顯得更有生意。
過片繼續寫景。換頭兩句又從整體上勾勒一筆,為上片所寫之景描繪出一個更為廣闊的背景,使整個畫面顯得更加瑰偉壯麗:蘆花千頃,江水迷茫,渺無天際的秋色籠罩着整個江鄉。蘆花是江鄉秋色中最富代表性的景物之一,寫蘆花便突出了江鄉的特點。而雲「千頃」,則極言遼闊無垠,並非確指。至於「水微茫」,這一則是月光水色交相輝映,二則也因為蘆花紛紛揚揚,所以遠遠看去,便有了朦朦朧朧的感覺。
下片「樓台」兩句與上片「危闌」句遙相呼應,把鏡頭拉到自己的身邊來,進一步抒寫憑欄「玩月」的感受。詞人佇立江樓,看到秋江月夜下的清麗景象,恍若夢遊仙境,又仿佛置身於洛水之濱,湘水之畔。這裡「洛浦瀟湘」合而用之,不僅突出了江鄉之美,給詞人描繪的這幅秋江月夜圖塗上了一層神奇色彩,同時也強化了詞人的覽物之情,流露出詞人對江鄉的熱愛之忱。
結拍三句為第三部分,景象陡然一變,情調轉入悲涼,寄寓了詞人的國家興亡之感。「風露」句極寫寒氣濃重,浩然莫御。「山河」句和篇首「冰輪斜輾」遙相呼應,顯示出時間的推移、景象的變化和詞人「溪堂玩月」之久。但既雲「山河影轉」,境界就更為開闊,整個空間都在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着,而不僅僅局限於「溪堂」和「江鄉」,它分明織進了詞人的想象。這兩句全為結拍一句蓄勢。「今古」句是全詞的結穴所在,也是作者「溪堂玩月」的最後感觸所在。從古到今,明月無殊,普照人間。詞人這種「今古照淒涼」的感受首先是從嚴酷的現實而來。半壁江山落於金人之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不僅不思恢復,還對主張和堅持抗金的人進行壓制迫害,使他們「報國欲死無戰場」(陸游《隴頭水》)。詞人自己的抗金方略,不但未被採納、不被理解,反遭陷害。此時,詞人登上江樓,看到雄偉壯麗的秋江月夜景色,自然要引起他的無限感慨。詞人還想到了「古」,想到了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南北分裂局面,故云「今古照淒涼」。「山河影轉」句已自隱寓着江山易主之感,最後再以「今古」句一結,就和盤托出了作者感時傷景的悲涼情懷,使全詞意韻和格調為之一變,帶上一層濃重的悲古傷今、感嘆興亡的色彩。這樣就使詞從詞人賞玩風景的情事範圍開拓出去,具有了更多的內容,提高了詞的境界,豐富了詞的內涵。總觀結拍三句,氣象恢宏,意境雄渾,聲情悲壯,含義深遠。
陳亮所作的詞的風格並非單一,於豪邁奔放之外還有幽雅秀麗的一面,而這首詞則又另具風韻,遠非豪邁奔放和幽雅秀麗所能概括。這首詞的內容如題,通篇描繪秋江月夜的瑰麗景象,只在詞的結尾處才透露出作者感時傷懷的悲涼情懷。
創作背景
陳亮是辛棄疾的摯友。辛棄疾在淳熙八年(1181)被劾落職,第二年在信州(江西上饒)閒居,築溪堂於信江邊。故陳亮此詞應作於淳熙九年(1182)之後。
陳亮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後改名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後曾兩次被誣入獄。紹熙四年光宗策進士第一,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諡號文毅。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宋史有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