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的印記-(風雨兼程)讀後感(葛婷婷)
作品欣賞
一個時代的印記-(風雨兼程)讀後感
在這個炎熱的夏天,拜讀了劉智永老師的《風雨兼程》一書,第一眼,就感到了些許沉重。作為還是一個學生我,對於過去一些困苦的日子,是不能體會到的,也只能在書本上、在老一輩的講述中開始了解。《風雨兼程》一書,或許是一個很好的見證。苦難是人一生中的必修課,不管曾經被塗抹過什麼樣的顏色,灰色好像是不可或缺的一筆。夢想和現實,美好和殘酷,相互交織,相互掙扎着。
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講,學習和獲取知識的渠道有很多種,少兒時期的劉智永為了寫作的稿紙,到處「搜刮」一些紙盒紙片。在書中,在我的腦海里,我看到一個瘦小的身軀,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畫面,劉智永沒日沒夜的寫稿子,如饑似渴。劉智永老師是一位「文革時期的初中生,實際學歷只有二年級」,震撼之餘,我想,我曾面對一些難事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難,開始懷疑、退縮……面對這本書中的文字,十分汗顏。「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漸漸的,我對於這句話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在三年的自然災害中,吃不飽,穿不暖,吃樹皮、野草,甚至有人還因為吃觀音土而喪命。在《許三觀賣血記》里寫過一個情節,一家人吃不飽,餓得難受只能躺在床上睡覺。那會讀的時候還覺得有些荒唐,細細想來,也是一大筆心酸淚。還記得放假後的某天晚上,母親說起過去,外公曾經為了一碗米,無論什麼苦差事都干,奶奶的兄弟姐妹也在那三年裡餓死。
在精神和物質都匱乏的年代裡,劉老師就像一株野草,傲然挺立着,在邊緣奮鬥着。書中的人情冷暖,也像刀子一樣刻在了我的心上。縱容自己去偷山芋的大媽,在病重時,醫生關切的神情,那一碗難忘的青椒肉絲麵,用筷子點了一點油星,一根一根的品嘗起來,充滿着鼻腔的香味也包含着關懷、鼓勵。在初涉職場時,許多人的冷眼還有刁難,這些都是我不能身生體會到的。
《風雨兼程》披星戴月,日月追逐,前路再長,總還是要走的。劉老師說自己是個「小人物」,風雨兼程,只是為了信念。以一個農民記者的身份,按下了一次次快門,留下了一幀幀美好和感動。
劉智永老師的奮鬥精神,值得處於溫室里成長的我們深思,也正是我們這一代人所要學習和敬仰的地方。《風雨兼程》這本書,更是給即將步入社會的我,為實現自己的夢想,提供了強勁的動力。[1]
作者簡介
葛婷婷,江蘇金壇人。一個即將步入社會的學子,一位懷揣夢想的有志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