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

内容简介

当你燃尽生活热情的时候,正是该去追随内心热爱的时候。*

诺奖得主的精神偶像和导师,讲述现代人的常见病症:丧、躺平、燃尽自我、自我厌恶、厌世、内耗、倦怠、麻木……

🔥马尔克斯的文学偶像格雷厄姆·格林

🔥21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格雷厄姆·格林

🔥格雷厄姆·格林 一生虽未获奖,却被一众诺奖得主视为精神偶像和导师:马尔克斯、福克纳、奈保尔、库切、威廉·戈尔丁、马里奥·略萨等

🔥格林先生,我是您的忠实读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文学翻译家傅惟慈挚爱的格林小说

🔥直击“丧”“躺平”的本质,带你找寻真实自我与内心热爱。

🔥“痛苦是一种只要你需要,随时就可以提供给你的东西。”

🔥著名文学翻译家傅惟慈经典译本,全新精装上市

故事简介

建筑师奎里得了一种疾病——一种燃尽了生活热情的病。

他肢体健康健全,精神残缺不全;一边疲惫地活着,一边无助地寻找出路。

他抛下城市的浮华与喧嚣,将自我放逐到非洲密林之中。

面对破败和贫穷,他久违地感受到幸福与富足。

他以为自己即将痊愈,却没想到一切只是风暴来临前的先兆。

本书讲述的,不是一个遥远大陆的虚构故事,而是你我身边的真实日常。

我们都或多或少像主人公这样,歇斯底里地燃尽自我,然后不可抑制地陷入虚空。

媒体名人评论

💬虽然他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的书,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加西亚 •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格雷厄姆•格林自成经典,他将作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的传奇记录者不断被人阅读和提起。——威廉•戈尔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格雷厄姆·格林一直被视作政治作家,他对全球事件的发展抱有极大的兴趣。现在,他的焦虑更是无处不在,一直致力于记录这个世界。——V.S.奈保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0世纪里,没有一位严肃的作家比格雷厄姆•格林更彻底地攻占和塑造了大众的想象力。——《时代》周刊

💬格雷厄姆·格林教我们理解我们之间的社会和经济障碍。他教我们用新的眼光看待彼此。我认为他的影响力永远不会消失。——《独立报

💬直到他去世,格林一直是20世纪最伟大的英语作家。在任何语言里,他都是最细腻的作家。——约翰·欧文(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

💬格林拥有智慧、优雅、个性和故事,以及一种卓越而普世的同情心,这让他永远在世界文学中享有一席之地。——约翰·勒卡雷(爱伦坡终身大师奖得主)

💬未授予格林文学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错误。——诺贝尔奖评委拉斯·福塞尔

💬他的名字会为我们的获奖名单增光添彩。——诺贝尔奖评委安德斯·奥斯特林

💬如果要在世界范围内推举一位非常会写,也写得很好,作品既深刻,又好看,可以欣赏,还可以消遣的作家,我大概首选格雷厄姆·格林。——止庵(作家)

💬格雷厄姆-格林,无疑是二十世纪里最独特的天赋异秉且创作力惊人的大作家。——赵松(作家、文学评论人)


作者简介

[英]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21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67年写作生涯,创作超过25部小说,被称为20世纪文学大师。1950年,初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76年,获美国悬疑作家协会大师奖;1981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1986年,由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功绩勋章。

格林一生游历于墨西哥、西非、南非、越南、古巴、中东等战乱之地,还曾任职于英国军情六处,从事间谍工作,并以此为背景创作小说。他关注人类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救赎、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被誉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的卓越记录者。

《一个燃尽自我的病人》是格林著名的严肃小说代表作之一,写作灵感源于格林脑中的一个场景:一个人“突然到来了”。本书将故事背景置于刚果一个偏远破败的麻风病院,通过一个寻求自我救赎的主人公.深刻探讨了个体存在的意义。英文书名中的“burnt-out”,既指麻风病病人在失去身体的部分知觉后自愈,也指主人公奎里被虚荣与虚伪等精神上的“病菌”感染后燃尽生活热情,最终在绝望中找回自我存在的价值。

译者简介

傅惟慈(1923—2014)

著名文学翻泽家。1923年生于哈尔滨,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院校讲授语言、文学课。精通英.德、俄等多国语言,译著有数百万字,是将格雷厄姆·格林、毛姆等西方作家作品引进国内的重要译者。

原文摘录

  “自我表现就是一种自私、无情的事。它把什么东西都吞噬掉,甚至把你自己也吞噬掉。到头来你会发现就连可以表现的自我也没有了。我已经对一切都不再感兴趣了,医生。我既不想和女人睡觉,也不想再设计一个建筑物。”   “你没有孩子吗?”   “曾经有过,但是很久以前他们就消失在茫茫的人海里了。我和他们没有联系。自我表现也吞噬了你作为父亲的职责与感情。”   “所以你想你可以到这儿来,在这儿结束你的生命。”   “是的,我是有这种想法。但是我主要想找一块空空荡荡的地方,没有新建筑物,也没有女人,免得叫我看见它们后,想起我曾经活过,曾经担负过某种使命,曾经有爱的能力——假如那是爱的话。害神经麻痹的人痛苦很大,可是我是一个肢体残缺的人,医生。”   “二十年前的话,我们也许可以任你死掉,但是现在我们只能把你治愈。D.D.S服用一年才三个先令。这可比一具棺材便宜多了。”   “你能把我治好吗?”   “也许你的‘麻风病’还不那么严重。如果病人来的太晚了,就只好叫他身上的病毒自行发散了。”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