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之多(帕男)
作品欣賞
一勺之多
一
在秦皇島的老龍頭澄海樓下的一塊平台上,有一塊書有「一勺之多」的碑。據我了解到,此碑為明代天啟年間進士劉永基所書,由當時的海運同知王應豫所立,當初是有碑記的現已崚嶒剝落。碑立在這裡,恰如其分。當每一個人立定此處,面朝大海,無不沉思浮想,那蒼茫大海,之所以遼闊弘大,必然不嫌「一勺之多」。我的理解是大海就應該有「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當然這還僅僅局限於我的理解。而朱熹的理解是,他說是「由其不貳不息以致盛大而生物之意」,也就是說,「不貳不息」就是積水之源;「盛大生物」就是生財之源。
又聯繫到荀況《荀子·勸學》的: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對這句話的理解這又回到了我對」一勺之多「的原初。
「一勺之多」的碑在江西的南城縣還有一塊。據說在該縣的西南角,有一座並不怎麼大的山,名叫麻姑山,山上建立了一座麻姑廟,傳說是麻姑仙女修道成仙的地方。當年仙女們吃水就從半月泉、麻姑泉和「一勺之多」三泉中取。其中「一勺之多」被稱作三泉中的奇泉,不管是雨季,還是旱季,它總是保持一勺之多的水量。
這裡所立的「一勺之多」碑,所指的含義恐怕又有了不同,這裡指的是恰到好處,不貪為上。
我當然知道「一勺之多」是出自四書中的《中庸·二十六章》:「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鮫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
其實在《中庸·二十六章》里還不只說到水,而是從天到地到山到水。「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
我佇立在「一勺之多」碑旁良久,背依巍峨的澄海樓,面對一望無際大海,定然感慨萬千。
不管是不拒「一勺之多」,還是「不貪為上」,抑或是「以少概多,多則變強」的更高境界。但最根本的,要認識到自己,一個人是何其的渺小,就像一滴水。
一滴水,可以匯成江河湖海,這就是渺小也可以聚成偉大;不拒一滴水,是海量的心胸,是團結的,包容的心態;一滴水「及其不測」而最終「鮫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更是一種大德,厚德以載物,唯厚德者能受多福,這才是一個人的基本追求。
在這裡我還想起了乾隆皇帝寫過的一首詩:
「我有一勺水,瀉為東滄溟。無今亦無古,不減亦不盈。臘雪難為白,秋旻差共青。百川歸茹納,習坎惟心亨。卻笑祖龍痴,鞭石求蓬瀛。誰能忘天倪,與汝共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