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一言一行皆須慎之
一念一言一行皆須慎之,觸怒鬼神福盡人亡,明朝沂州有一個讀書人叫王用予,他有一次在夢中遇到一個大官,這個大官是掌功名利祿的。他就問起自己這次能不能考上功名。這個大官就跟他講,你的爺爺做人非常謹慎、樸實,積了一些功德,所以你本來應該考上。
目錄
原文
可是因為你每次去廟裡拜神,都是求自己身體健康,求自己考上功名,還求太太的病趕快好,夫妻白頭偕老,卻從來沒為他守寡的母親求過一次福,所以神明很生氣,降他兩次,要延後兩次才考上。
王用予問:「那這一次考得最好的是誰呢?」「是那個周吉。」王用予說:「他的學問不是很好啊!」「可是他的祖上六十年來積的陰德非常厚,流通了很多善書,讓人斷惡修善,讓一方的風俗改善不少,所以他是這一次鄉試的第一名。」
王用予就很驚訝了,他認同最有學問的兩個人都沒考上,一個是俞麟,是當地的孝子,他怎麼會考不上呢?這個大官就講,他是享有孝子之名,可是他在侍奉父母的時候內心常常還有怨氣。做表面功夫,內心不恭敬、不真誠,還埋怨父母,這犯的是什麼罪過呢?
「腹誹」。就是肚子裡面在罵父母,怨父母,慢慢的,親情都越來越薄了,這是他的一個罪過。他享孝子之名,本來就沒有積福,享了這些世間的虛名,還把福給折掉了。而且他處事當中講話太刻薄。由於這些原因,他終生窮困潦倒,考不上功名。
另外一個是郁從周,這個人十幾歲,下筆就可以寫幾千字的文章,這麼厲害怎麼也沒考上?這個主事的官員就講,這個郁從周命中是十七歲考上秀才,二十六歲考上進士,四十五歲當大司空,五十四歲做少保(太子的老師),六十九歲壽終正寢。當皇上的老師,祖上沒有十代積德不可能。可是因為他文章很好,所以很傲慢。
「傲不可長」,在《禮記。曲禮》一開始就講了。太傲慢了就折了自己的福報,尤其是講話特別犀利,常常罵人罵到讓人家無地自容。神明記他的口過已經記了兩千四百七十多條了。假如他再不改,口過超過三千條,命就沒了。福折完了,福祿盡了,人就要亡了。
古人有一句話講得好,「有一念而觸鬼神之怒,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有一行而釀子孫之災,皆須慎之。」所以諸位朋友,講話要很謹慎,否則不只會給自己招禍,還會禍延子孫。[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