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內容簡介

沒有人會拒絕給予自家孩子成功的機會,沒有人會冒險不讓孩子參加競爭性活動

田野調查+成人訪談+兒童訪談,童年競爭資本×階層狂熱×產業結構

★超越批判,分析「雞娃」現象背後的理性機制;

★投身現場,傾聽家長和孩子們自己的聲音;

★深入剖析,揭示推動童年競爭的產業結構。

萬相·005號作品

為什麼競賽和課外興趣班充斥着年幼孩子們的生活?為什麼再忙碌的家庭也願意為此投入大量的時間?懷着這樣的疑問,美國社會學家、教育研究學者希拉里·弗里德曼以國際象棋、舞蹈和足球三個活動為例,綜合了來自田野觀察、成人訪談和兒童訪談三個方面的數據,對將近100個家庭進行了全面的社會學調查。《一激到底》不僅梳理了兒童競爭性課外活動的歷史發展,分析了父母讓孩子報名興趣班、參加競爭性活動的動機和目的,也揭示了童年競爭文化背後的一套複雜精妙的產業結構。

——————— ———

媒體推薦

令人印象深刻……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所關心的是美國人對於成功、失敗的觀念是如何滲透到下一代的,對於他們來說,這項研究是至關重要的讀物。

——《出版人周刊》

這本書從三個不同的領域審視了兒童競爭性活動的歷史和運行機制,視角敏銳、研究深入、敘述清晰。如果你對課外活動以及參加這些活動的孩子的未來前景感興趣,那麼希拉里·弗里德曼的《一激到底》就是一本必讀書。

——《兒童·大腦》雜誌

考慮到年幼的孩子也面臨着相當大的競爭壓力,要為考上名牌大學、從事賺錢的職業做全方位的準備,《一激到底》是一項非常及時、極富啟發性的研究……讀過《虎媽戰歌》《放養孩子》的非專業讀者,肯定也會對這本書感興趣。

——《圖書館雜誌》

《一激到底》是一部重要的社會科學著作,它突破了學術研究和大眾批評的界限。希拉里·弗里德曼成功地解釋了美國中上階層如何看待孩子們參與課外競爭性活動,她傾聽父母和孩子的心聲,揭示了童年競爭性活動的張力、機制和利弊,為學者和家長們提供了一個必要的視角

——加里·艾倫·費恩,美國西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21世紀的童年世界迎來了一位傑出的詮釋者。憑藉精彩的論述、詳實的證據,希拉里·弗里德曼的《一激到底》向我們介紹了美國當代最引人注目的創新性研究之一:兒童競爭性課外活動的社會機制研究。對於文化社會學和社會不平等兩個領域來說都有突出的貢獻。

——維維安娜·澤利澤,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給無價的孩子定價》作者

作者簡介

[美]希拉里·弗里德曼

希拉里·弗里德曼(Hilary Friedman),美國社會學家,先後畢業於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現任教於布朗大學教育學院,在兒童課外活動、童年社會化、大眾文化及選美比賽歷史等研究領域耕耘多年。

董應之 譯

董應之,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發展與心理學在讀博士生。美國科爾比學院國際關係和法語研究雙學士,芝加哥大學人文科學碩士。主要從事教育政策和雙語發展方面的研究。

原文摘錄

家長們早早就開始努力確保他們的孩子能升入好的大學,獲得高等教育學位。在美國,大學教育極為重要,它在「決定一個人未來社會階層的歸屬」中發揮着關鍵作用。對於數百萬受過教育的專業勞動者來說,不確定性已經成為生活中困擾他們的主要因素,這提高了精英教育的重要性一也許只有教育才能防止未來家庭向下流動,儘管這存在一定的風險。大多數中產階級中上層的家庭如今已不再有家族企業可以傳承,因此,這些家庭能否讓下一代進入更好或哪怕只是相同的社會階層,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下一代是否能成功地取得教育文憑的認證。

書評

要說當下誰最忙,恐怕沒人去跟「雞娃」事業的主力軍爭第一。

每個周末和假期都要趕去「上班」的孩子們實在太忙了。不過孩子們上的興趣班現在是越來越五花八門了,除了常見的鋼琴、舞蹈、畫畫,還出現了國象象棋、足球甚至馬術、滑冰、擊劍、冰球等等。

跟孩子一起奔波在路上的,是以「海淀媽媽」為代表的寶爸寶媽們。值得注意的是,「雞娃」事業中的父母們,很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中產階層。

在《一激到底:在競爭環境中撫育孩子》這本書中,我們發現,「雞娃」這件事原來不只發生在我們身邊,在籠罩着「素質教育」光環的美國,孩子們同樣面臨着被「雞娃」的命運。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社會學家、教育研究學者希拉里·弗里德曼,她以國際象棋、舞蹈和足球三個兒童競爭性課外活動為例,綜合來自田野觀察、成人訪談和兒童訪談三方面數據,系統分析了「雞娃」現象的社會歷史背景、形成原因及運行機制。

書中說,「嬰兒潮」一代與他們的子女「回聲潮」一代疊加形成的雙重人口壓力,是「雞娃潮」的源頭。

對於嬰兒潮一代來說,僧多粥少的大環境,早已讓他們把生活看成了一連串的競爭。特別是接受過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中產階層的年輕父母,不僅預見到未來社會將會更加激烈,而且還清晰地意識到未來競爭中存在着極大的不確定性。

於是,他們不惜一切代價要給孩子灌輸各種資本要素。除了學業,他們還試圖通過各種競爭性課外活動來培養孩子的性情品格,並認為這是能讓孩子終身受益的隱形財富,可以助力孩子在未來保住當前地位,並努力實現階層躍遷。


家長們希望通過競爭性課外活動為孩子提升的技能可概括為以下五個方面:

(1)內化獲勝的重要性;

(2)學會走出失敗,贏在未來;

(3)學會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任務;

(4)學會在高壓環境下獲得成功;

(5)坦然地在公共場合接受他人的評判。

這五種技能和經驗綜合起來,就構成書中所說的「童年競爭資本」的基礎。


雖然沒人知道究竟哪些「童年競爭資本」能讓孩子在未來取得成功,但家長們堅持認為,孩子在活動中贏得的獎項,有可能會在升學時形成優勢、並助力孩子未來的職場競爭。沒人會拒絕給予自家孩子成功的機會,所以也沒人會冒險不讓孩子參加競爭性活動。

而對於孩子們來說,最初對勝利的渴望本質上可能只是對獎勵的期待,但隨着參與程度日益深入和年齡逐漸增長,從參加活動、贏得獎盃中獲得快樂,會漸漸成為他們堅持某項活動的核心動力。

傾聽到來自家長、孩子的不同聲音,看懂了「雞娃」現象背後的理性機制,我們便也懂得了為什麼競賽和課外興趣班會充斥年幼孩子的生活、為什麼再忙碌的父母也願意為「雞娃」投入大量時間。


書中還揭示了競爭性課外活動背後龐大的產業鏈。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老師和教練、培訓機構、競賽組織方、媒體以及考試用品、服裝等眾多下游商家,在如何不遺餘力地利用家長的「雞娃」心態和監管漏洞,努力實現着利益的最大化。

這本書中所寫的雖然是美國的家長與孩子,但卻足可作為我們當下情境的參照。面對「雞娃」江湖的風起雲湧,也許它能讓深陷育兒焦慮中的父母們可以多些從容與淡定。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