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一见如故(汉语成语)

汉语成语
图片来自 佚名

一见如故[yī jiàn rú gù]

一见如故(拼音:yī jiàn rú gù)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一见如故”原义是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故:老朋友),形容初次相见就情投意合。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状语;含褒义。也说“一见如旧”。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一见如故
  • 外文名:Feel like old friends at the first meeting
  • 拼 音:yī jiàn rú gù
  • 注音字母:ㄧ ㄐㄧㄢˋ ㄖㄨˊ ㄍㄨˋ
  • 出 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成语出处

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后人将这句话概括为成语“一见如故”。

成语故事

吴季子名札,又名公子札,他是春秋后期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明礼仪,有德行,才智过人,深受三个哥哥的喜爱,吴王寿梦也特别的器重他。按照当时国家制度的规定,王位应该由嫡长子来继承,但是吴王寿梦一直想立季札为世子,以便将来他可以顺利地继承王位,无奈季札坚决辞谢。

周灵王十一年(公元前561年),吴王在病危的时候,特地把四个儿子都叫到床前,对他们说:“如果季札能继承我的王位,将会使吴国很快繁荣昌盛起来,等我死了以后,你们兄弟要依次相传,一定要使季札有朝一日成为吴国的国君。”后来,兄长诸樊主持完父亲葬礼、守孝期满后,便要把王位让给季札,季札对哥哥说:“父王在世的时候,我尚且不肯立为世子,怎么能在父王死了以后,受国君的位子呢?你是长子,王位应该由你来继承,这是宗庙社稷的制度,岂可改啊!”诸樊一再要立季札,季札执辞不从,最后他躲到延陵偏僻的农村耕田去了。季札多次出使晋、鲁、齐、卫、郑等北方诸侯大国,沟通各国感情,遍交当世的政治家。本来,黄河流域的各诸侯国对地处东南的吴国并不在意,被认为“是无君无大夫”的“荆蛮之地”,但当他们接触了季札这样一位明智博通的使者后,不由得肃然起敬。季札出使郑国之时,见到了子产。他们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国主的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礼来持国,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季札送给子产一块吴绫(吴绫、楚绢、齐纨、蜀锦、鲁缟都是春秋时代的知名丝绸)。子产回赠他一件麻衣。正如季札所预料的那样,不久,郑国就发生了动乱。郑国的贵族公子们为了在国君面前争宠而互相残杀,他们当中还有人想杀害子产。公子中有人说:“子产是位仁者,郑国能生存就是因为有子产,不要杀他!”众位公子们这才作罢,子产侥幸逃过一劫。

成语寓意

天涯何处无朋友,交谈何必曾相识。要做到“一见如故”并不困难,只要价值观、人生观相似,拥有共同语言,都可以一见如故,成为身边的朋友。一般人很难做到与陌生人一见如故,如果能,那么朋友将会遍布各地,办事则会顺畅无阻,如鱼得水。反之,如果缺乏与初交者打交道的勇气,不善于跟陌生人交谈,那么就会在交际中处处碰壁,做事也会时时不顺,如登陡山。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一见如故”意为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用来形容初见时的热情、融洽或谈得十分投机;含褒义。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状语。 [1]

运用示例

  • 宋·张洎《贾氏谭录》:“李邺侯为相日,吴人顾况西游长安,邺侯一见如故。”
  • 明·施耐庵《水浒传》三一回:“自从与你相别之后,到得牢城营里,得蒙施管营儿子唤做金眼彪施恩,一见如故,每日好酒好肉管顾我。”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三三回:“杜少看邢先生细瘦,通眉长爪,双眸炯炯,知他不是庸流,便也一见如放。”
  • 沈从文《扇陀》:“仙人想想:既一见如故,各不客气,要住也可住下,就无可不可的说:‘住下也行。’”
  • 欧阳山《三家巷》六五:“唉,咱们虽然初次见面,却一见如故像老朋友一样。”

一见如故的例句:

1、他们两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结为知己。

2、小生飘蓬浪迹,幸蒙令尊一见如故,解衣推食,恩已过甚。

3、我和他一见如故,相知恨晚,当然顺理成章即时相与为莫逆之交。

4、他们两人都喜爱电影,才刚认识,便一见如故地聊个不停。

5、菲尔丁对这种一见如故的样子并不觉得奇怪。

6、老张跟小王一见如故,没几天两人就水乳交融了。

7、因而于寿春一见如故,便推诚相待,结为义兄弟。

8、我俩虽是初次见面,却是一见如故。

9、我俩虽是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

10、也许我们有缘,相逢某一天,一见如故无庸讳言。

11、当凯伦遇见强纳生时,她马上感觉到一见如故。

12、那年我到上海,见到了他,两人一见如故,从此成了好朋友。 [2]

一见如故的成语接龙:

一见如故 > 故家乔木 > 木雕泥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