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鯨
一角鯨 |
中文名: 一角鯨 |
一角鯨(學名:Monodon monoceros)體長一般在4到5米(不包括長牙),雄性略長於雌性。成年鯨平均體重800~1600公斤。一角鯨沒有背鰭,它們的脖子和椎骨的連接方式更像其他哺乳動物,與海豚和鯨魚反而不一樣。腹部呈白色,背部有許多深褐色或黑色的斑點。一角鯨出生時皮膚顏色很深,隨着年齡增長,皮膚變得越來越白,至性成熟時,腹部出現許多白色斑塊,年齡較長的一角鯨體色又幾乎呈白色,所以可能與白鯨混淆。一角鯨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它們腦袋上伸出的長牙,那是從左上顎突出唇外的犬齒,長度可達2~3米,呈螺旋狀,因為長得像角,故而得名。牙齒平時除了打鬥之外,還是它在家族當中地位的一種象徵,獨角鯨的牙齒越長、越粗,代表它在鯨群中的地位越高。
一角鯨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北冰洋海域,大多數集中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蘭島西部的海灣和水灣。它們是深層潛水者,會在海洋各層深度覓食,冬天捕食底棲生物,特別是生活在厚厚冰層下的比目魚,夏天的主要食物是北極鱈魚、比目魚以及一些其他魚類。[1]
目錄
形態特徵
一角鯨的頭部小而圓,嘴喙不明顯,額隆凸出,在嘴部前方呈小幅度上翹。頸部活動自如,帶有少許頸部皺摺的痕跡。胸鰭呈暗灰色,小而寬闊,但長度較短,胸鰭末端往上彎(末端隨着年齡會愈往上彎)。無背鰭,但在背的後半部有低矮的肉質隆起。背部與體側花紋斑駁。腹部顏色較淡或呈白色。尾鰭中央缺刻明顯;尾鰭前緣隨年齡愈加向內凹,後緣隨年齡愈加向外突出。
一角鯨的體色會隨着年齡顯著地變化,初生者呈斑污灰色或棕灰色。1至2歲為均一的紫灰色;青春期會出現白色斑塊;成鯨則在灰色的底色上帶有黑或暗棕色的斑塊;老鯨則幾乎通體全白。
成體長牙末端雪白,通常磨得很光滑。長牙大部分都是中空的,頗脆弱。成體一角鯨有兩種長牙形式:
雙長牙
上顎長着兩顆牙齒。當雄鯨一歲時,左側的牙齒就會突出,變成長牙;但雄鯨兩顆牙齒都突出的幾率有2‰,形成雙長牙。只有少數人曾在野外見過「雙長牙一角鯨」。當前只發觀過一隻雌鯨長有雙長牙。所有雄鯨的左側都有長牙,額外長出的右側長牙通常比左側的短,兩根長牙的螺旋都呈逆時針方向(從根部看)。
單長牙
長牙穿出上唇,呈逆時針螺旋(從根部看)。幾乎大多長牙都從上顎左側的牙齒長出,平均長度為2米,最長可達3米。長牙基部的圓周可達30厘米,重量可達10公斤。約有3%的雌鯨會長出一根纖細的長角,長度很少超過1.2米。
大小量度:成體頭至尾長4~5米;重800~1600公斤。雄性牙長150~267厘米。
棲息環境
傳統觀點認為一角鯨是深水鯨種,實際上它們在靠近北極浮冰帶的海洋各層深度覓食。
生活習性
攝食行動沒有規律,浮現海面的時間極短,潛水時間通常為7~20分鐘;遷徙時,游速極快,並浮游在海面或近海面處;捕獵時,會兜圈子或緩慢移動。群隊的所有成員可能同時浮升或下潛。可能在海面休息長達10分鐘,露出部分背部或一隻胸鰭;海況不佳時傾向待在深處休息。長牙可能揚升出水。浮窺、鯨尾擊浪與胸鰭拍水相當常見。很少躍身擊浪,但偶爾會在海面衝刺。噴氣微弱,經常不明顯。
雄一角鯨會以長牙互相較量,不論在水中或海面上;發出的聲音就像兩根木棍互擊。年輕的雄鯨經常嬉戲打鬥,但很少刺戳對方;較年長的雄鯨在激烈打鬥之後,經常傷痕累累。可能會有兩隻以上的一角鯨參與打鬥,有時有第三隻(或雄或雌)擔任「觀察員」。相信打鬥是用來建立社會階級的支配權,並通過長牙比試的儀式來維持。最強壯的雄鯨,通常也是長牙最長、最粗者,可能會與較多的雌鯨交配。
通常1~25隻組群,也有數百甚或數千隻同游的情況。「小群」由各種動物混合組成,但是一 般都具有年齡與性別隔離的特性。雌鯨與仔鯨經常組成群隊,而仔鯨或雄成鯨也時常形成個別的組織。數百個小群可能聚集一起同游,此時可能數千頭一角鯨廣布數平方公里;秋季遷徙時節,在大群隊中的性別隔離最為明顯。當雄鯨浮至海面呼吸時,偶爾可見到長牙,但一般都會在水面以下;一角鯨的社會地位與其長牙的長度有關。成群的大型雄鯨大都停留在比雌鯨或仔鯨距離岸邊較遠的外海。
分布範圍
所有鯨豚類中分布最北者。不連續地分布於北極附近,大都在北極圈以北,以及冰帽的邊緣;很少越過北緯70度以南。
原產地(海域):加拿大、格陵蘭島、俄羅斯、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
漫遊地(海域):德國、冰島、荷蘭、挪威、英國、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