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丁國炎[1],男,回族,籍貫福建泉州,1952年9月出生,1969年3月參加工作,198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普文化程度,高級經濟師。曾任中共廈門市委常委,廈門市政府常務副市長等職。現任華僑大學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

丁國炎
出生 1952年9月
福建泉州
國籍 中國
職業 高級經濟師 公務員
知名於 曾任中共廈門市委常委,廈門市政府常務副市長等職。現任華僑大學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

目錄

履歷

1969年03月--1970年09月,福建省德化縣楊梅公社插隊知青;

1970年09月--1977年02月,福建省工業設備安裝公司工人;

1977年02月--1980年02月,在上海海運學院起運系港機專業學習;

1980年02月--1981年01月,福建省建築工程專科學校教師;

1981年01月--1984年02月,福建省泉州市二輕局幹事;

1984年02月--1985年01月,福建省泉州市交通局幹事;

1985年01月--1985年08月,福建省晉江地區經委科長;

1985年08月--1988年11月,福建省泉州港務局局長;

1988年11月--1991年04月,福建省泉州港務局局長、黨委書記;

1991年04月--1991年08月,福建省泉州市經委副主任;

1991年08月--1994年11月,福建省泉州市經委主任、黨組書記兼國投公司總經理;

1994年11月--2000年04月,福建省經貿委副主任、黨組成員(1999年2月確定為正廳級幹部)(1995年5月-1995年11月掛職任國家計委重點建設司副司長);

2000年05月--2002年12月,廈門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

2002年12月--2011年9月,中共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

2011年09月--2012年2月,廈門市政府常務副市長。

2012年02月--至今,華僑大學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

九屆、十屆中共廈門市委委員、常委。

工作分工

負責市政府常務工作。市長外出時,主持市政府工作。協助分管計劃、財稅、金融、國資、物價、統計、審計、人事、編制、監察、體制改革和信息化建設等工作。聯繫湖裡區。

分管部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地方稅務局、信息產業局、審計局、統計局、物價局、人事局、機構編制辦公室、監察局。

聯繫單位:人民銀行廈門市中心支行、市國家稅務局、國家調查局,銀監會廈門監管局、證監會廈門監管局、保監會廈門監管局,銀行、保險、證券、信託機構,財政部駐廈門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省信息產業廳廈門無線電管理局,各民主黨派廈門市委員會、市工商聯(總商會)。

廈門常務副市長丁國炎稱廈門的銀行光微笑還不夠

台海網12月26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邱華明/文黃少毅/圖)「在香港,一位老太太上銀行不會用ATM(自動櫃員機)時,就有一個大堂經理在旁邊引導她。而在我們的營業廳,常常看到的則是拿着警棍的保安。」當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丁國炎,說到自己帶領廈門銀行業人士考察香港的經驗,看到的一個例子時,所有的人都笑了。

  丁國炎昨天出席廈門市銀行業改進服務工作動員大會時,談了許多看法。他說,儘管廈門銀行業的ATM的服務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但是與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香港銀行業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他說,關鍵是服務理念的差距。在《關於廈門銀行業改進服務工作的若干意見》出台前,他特意與廈門銀行業人士考察香港。結果發現,我們的一些理念居然與香港是相反的,比如,香港銀行業在萎縮一些營業網點,通過大量的自助設備、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來完善服務,而我們這裡卻在大量拓展營業點。

  「廈門的銀行業要有憂患意識,面對日益劇烈的競爭,應該重視理念更新。」丁國炎說。他舉了個例子,現在廈門的銀行,大都提出微笑服務、超值服務,做的宣傳大都是形象宣傳,但是,光是這些遠不夠。市民需要的是真正人性化的服務。

  他舉了個例子說,一位市民去銀行繳交罰款,如果還要排長隊,即使銀行人員再微笑,效果有限。如果我們能改變服務方式,比如能通過自助設備來繳交,繳交罰款的心情將好許多。

  「現在許多外資銀行進來了。過去說狼來了,現在是真的來了。銀行之間競爭比什麼,說到底,主要比銀行的服務質量。」

  丁國炎說,廈門市銀行業應該充分認識改進銀行服務的重要性、緊迫性。[2]

丁國炎卸任廈門市常務副市長 到華僑大學任院長

昨日,華僑大學有關方面嚮導報記者證實,學校已聘任原常務副市長丁國炎為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這一華僑大學新成立的研究院正在積極籌建中。

  有着豐富的城市建設、經濟管理經驗的「廳官」,直接「掛帥」新組建的研究院,備受關注和期待。

  從政之前 就曾在高校任教


  華僑大學網站日前掛出的一份聘任通知,由於直接與卸任常務副市長相關,引來格外關注。

  這份《關於丁國炎等同志職務聘任的通知》顯示,根據工作需要,經學校黨委常委會討論通過,由校長聘任丁國炎為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

  「這一研究院是學校年初才決定成立的。」昨日,華僑大學的相關方面嚮導報記者證實,學校已聘任原常務副市長丁國炎擔任院長。

  備受關注的是,今年年初廈門 「兩會」換屆調整,廈門不少「廳官」屆滿卸任。2000年以來,任廈門市副市長、常務副市長等職的丁國炎,亦在此次換屆調整後屆滿卸任。

  而上述的這份聘任通知,也意味着,從政府系統卸任一個多月後,丁國炎已轉到高校系統「履新」。

  公開的簡歷顯示,有着高級經濟師身份的丁國炎,亦曾有短期的高校任教經歷,其曾於1980年2月到1981年1月任省建築工程專科學校教師,而後轉任政府系統職務 (1999年2月定為正廳級)。2000年5月,其從省經貿委副主任轉任廈門市副市長,後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等職。

  將研究「廈門課題」服務地方   事實上,華僑大學正式決定成立這一研究院,是在今年的1月12日。

  「相關的辦公場所,正在緊鑼密鼓地裝修中。」昨日下午,導報記者到華僑大學廈門校區走訪獲悉,該研究院已在積極籌建中。

  對於組建這一研究院,校方的相關負責人解釋,土木工程學院、建築學院等都是華僑大學的強勢學院,出於整合學校這些優勢學科資源的需要,學校最終決定成立這一研究院,以進一步整合資源、培養優勢人才、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未來研究院,將積極結合廈門實際,以進一步服務廈門經濟建設需要」。

  在這位負責人看來,由在城市建設與經濟發展領域有着豐富經驗的丁國炎直接「掛帥」,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導報記者注意到,目前同時聘任的兩位副院長,分別是廈門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唯山、廈門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徐祥清。據悉,這一研究院,未來不僅擬從各相關學院「集結」優秀的教師資源,也將從社會上積極聘任優秀的專家、學者等,進一步充實科研力量。

  記者觀察

  與華僑大學的「感情」再延續

  隨着這一特別的聘任通知的發出,「廳官」卸任當院長,也成為了華僑大學校內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

  一位華僑大學的老師亦坦言,對於這一新組建的研究院,他同樣充滿好奇和期待。

  在華僑大學上述相關人士看來,「丁市長」接受院長聘任,可以說是他和學校 「深厚感情」的再延續。

  導報記者注意到,近年來華僑大學的一些重大活動安排,丁國炎亦多次親自到場出席。

  「華僑大學在確定打造廈門校區後,一系列複雜的工作、工程,廈門方面正是由『丁市長』具體負責,包括征地拆遷、教職工宿舍的建設等,他都一一具體協調與推動。」校方的相關人士如此透露。

  他舉例,2007年,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丁國炎到華僑大學廈門校區調研產學研工作,後直接推動機電學院與廈工等進行合作,探索開辦機械工程專業車輛工程方向,推動訂單式人才培養。[3]

廈大管理學院丁國炎:合縱共贏 點軸結合

隨着廈漳泉同城化大幕的開啟,1小時生活圈、三城統一區號、「串門」乘城際輕軌……也成為了三地熱議的話題。廈漳泉為什麼要同城化?又怎樣實現同城化?日前,原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丁國炎先生結合廈漳泉的歷史、文化、地緣、經濟等具體問題,從現狀分析、問題癥結、路徑探索等維度對廈漳泉同城化進行了深入的剖析,給廈大EMBA的同學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同城化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講座一開始,丁國炎先生便首先指出同城化是廈漳泉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首先,中國目前正處於城市化的快速發展時期,並將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根據中國科學院課題組的研究,目前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達到了47%-48%,與工業化中期水平差距15年,並且有許多指標還處在工業化初期。同時,工業化過程中,我國也面臨着人口結構調整的重大問題。丁先生說,根據去年的人口普查,我國大概有7億農民、7億居民,城市化過程中需要轉移4億的農民。在城市工作的2億農民,以及將轉移的2-3億農民,就是城市化最大的動力。

其次,國家正實施區域發展戰略。丁先生說,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全面推進區域化。十二五規劃則進一步提出了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並且對全國主體功能區進行了詳細的規劃。

再次,國內城市發展正進入大都市圈時代。大都市圈是城市化發展的產物,是城市要素的聚集。從1910年,美國提出大都市區概念以來,美國的大都市圈不斷發展,目前以紐約、芝加哥為核心的大都市圈,已經代表了世界最先進的生產,並且引領科技和文化的發展。而從我國來看,80年改革開放後,我國提出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等經濟區,08年開始則進一步提出了構建「兩橫三縱」為主題的城市發展格局。丁國炎先生指出,一個國家的發展,很重要的是靠經濟基礎較好的地區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而都市圈的形成正是順應了這個規律。

在講座中,丁國炎先生對國內化許多同城化的例子進行了生動的分析。鄭州與開封通過鄭開大道的交通連接,使得鄭州、開封兩個歷史古城成為了一體,也成為了河南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廣州佛山的同城化發展則攜領珠三角地區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聯繫緊密的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的發展、溫哥華及周邊20多個城鎮組成的大溫哥華行政區也都是同城化發展的典型例子。

「同城化」不是「同一化」或者「同體化」,也不是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形成輻射力、擴散力與競爭力越來越強的板塊經濟。在闡述同城化必然性的基礎上,丁先生也引出了同城化的含義。他說,只有從根本上解決好資源共享、利益分配、跨區協調等問題,才能實現「1+1>2」的共贏關係。據此,他也進一步指出,廈漳泉地區最大的優勢在於對台,與台灣有着區位、文化的優勢。應該整合資源,調整結構,形成海西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問題與癥結——同城化發展的障礙

探討了廈漳泉同城化發展的必然後,丁國炎先生又帶領聽眾們一起分析了三市同城化發展的問題和癥結所在。

他首先從閩南金三角的發展說起。閩南金三角地區在改革開放初期便已提出,當時中央指出,閩南地區應大力發展出口,成為外貿的重要基地和拓展對外聯繫的窗口。可惜的是,與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相比,閩南金三角地區一直發展緩慢,已經形成了沿海區域的一個斷裂區。但如果廈漳泉地區能夠發揮對台的優勢,與台灣地區組成海峽經濟區,將有望成為兩個結合部的成長區。丁先生進一步指出,目前廈漳泉地區的發展存在着政策多變的問題。從建設閩東南經濟繁榮帶、海西經濟區,再到平潭綜合實驗區,各種發展戰略不斷翻新,層出不窮,而內部的發展更是缺乏統一的規劃,三個城市競爭多於合作。

海西是一個沒有邊界的區域,覆蓋面積、人口都沒有邊界,而沒有邊界也就沒有政策。在談到自己對海西建設的看法時,丁國炎先生如是說。而從平潭島的建設來看,丁先生以廈門的困境來向聽眾們解釋,他認為廈門的困境在於「窩在島上,對周邊一體化的貢獻極小」。他以元宵燈展的例子生動闡明了這個道理。原本放在島內的廈門元宵燈展,今年放在了島外的園博苑,遊客比以往增加了三倍。「一個孤島要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沒有太大的意義。平潭島同樣也會碰到廈門島的問題。」

而從同城化的發展來看,存在的問題也十分明顯。首先,廈漳泉三個城市的發展模式與發展理念存在差異,廈門雖擁有國際性的港口,但以島為城,受到局限;泉州多種所有制經濟並存,民營經濟發達,但內部關係交叉;漳州則剛解決農商社會問題。三個城市的發展基礎存在差異,但又都存在產業低端、結構同質、過度競爭的問題。並且對中心城市存在爭議,廈門被島所局限;泉州雖很有活力,但規模小;漳州內部動力很弱,都不能為周邊城市提供支持。但是,丁先生也指出,廈門對同城化富有主要作用,應主動呼應同城化。

重新認識廈漳泉的重要地位

儘管廈漳泉同城化推進的過程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障礙,但丁國炎先生提出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廈漳泉地區的重要地位,這也是進一步推進廈漳泉同城化的基礎。

廈漳泉三市總共有28個縣市區,面積為25187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645萬。2011年,廈漳泉三市以占全省44.6%的人口,21%的土地面積,創造了占全省49%的經濟總量,是全省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區域優勢最為明顯的地區。從經濟上看,三市是經濟實力的集中區,是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從文化上看,是閩南文化的核心區,從區位上看,是對台合作和對台交流的平台,占據着海西出海口和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因此,丁先生說,「廈漳泉未來的目標和定位應該是亞洲有影響、東南沿海有地位、水平與台灣相當、海峽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最為發達、不可替代的城市。」

點軸發展,差異推動,共同建設核心區

應用《戰國策》中弱國聯合抗秦的「合縱」策略,以及點軸發展的理論,丁國炎先生提出了廈漳泉同城化「兩化並重、點軸發展、差異推動」的總體構想。他認為,按照點軸理論,從區域經濟法發展的過程看,三市的28個縣市區中,經濟中心應首先集中在少數條件較好的區位,成為節點,隨着經濟的發展,經濟中心逐漸增加,點與點之間,通過交通線以及動力供應線等交換生產要素,相互連接起來就是軸線,點軸貫通,形成核心帶,核心帶不斷拓展形成核心區,帶動其他地區發展。丁先生還強調了1小時交通圈的理論,他說城市的發展範圍與交通方式的變化密切相關,大城市的半徑等於人們在一個小時內能達到的距離。例如,馬車一小時內能走8公里,公交出行是25公里,而轎車是50公里。按照這個理論,他舉例說,可以把漳州的薌城區與泉州的鯉城區連接起來形成核心區,帶動其他地區發展,共同營造新的中心。

在這個總體構想下,丁國炎先生又提出了「優勢互補、利益均沾」的發展原則,確定每個區的優勢,形成特色,完善共同投資、共同受益,特殊政策共同分享的原則。進一步形成不強調中心城市,共同建設核心帶,多發揮縣區作用,依託城鎮發展,拓展新城區,高起點建設新區,注重銜接結合部的「弱市、強區、擴鎮、連片」的發展機制。

多方位推動同城化發展

基礎設施一體化、市場要素一體化、產業發展一體化、歷史文化一體化、生態保護一體化、制度設計一體化都是廈漳泉同城化的重要內容。丁國炎先生特別強調了應該統一市場刺激生產要素的快速流動。建立統一的市場秩序,消除市場壁壘,同城同待遇自由流動,鼓勵飛地園區,財政同享,統一信息平台、金融市場、人才市場。

在提到廈漳泉同城化建設的具體措施時,丁先生強調了核心帶的建設、跨區域合作建設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他說,核心帶的發展應重視城市布局和產業分工,把握基礎設施和建設重點,並且注重核心帶的跨界銜接。具體措施上應通過南水北調共建同城化的水系,建設橫貫三城的軌道交通系統、同城大道和路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融合三城的數字網絡和物聯網,實現同城同號同價。同時,他還以泉州台商投資區、翔安與石井的航空城、角美與集美的新城區、招商與海滄的新港區等具體的例子生動說明了跨區域合作建設的重要性。在談到產業結構方面時,他則提出了參與海峽市場分工,與台灣形成產業對接,發展和支持基礎材料、零部件企業等基礎產業體系,推動結構調整,實現產業的垂直整合,形成產業鏈,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閩南特色的文化產業等具體想法。

在講座中,丁國炎先生還從文化、生態、公共服務、空間結構等角度多方位地闡述了廈漳泉同城化的具體措施,給EMBA同學們帶來了思考和啟發:

提升歷史文化認同感,保護和傳承閩南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發展具有閩南特色的文化產業,積極開展與東盟、海外僑胞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兩岸文化融合; 共同建設和治理生態環境,對資源保護區進行生態補償; 建設基本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的一體化,形成利益風險共享共擔的機制,統一社會保障、社會管理; 實行空間結構調整和對外合作。廈門按照西進北接原則,實行跨海發展,經濟中心北移翔安,行政中心西進集美;漳州按照東進面海原則,行政中心東進,推動龍海撤市設區;泉州則實行南下面海原則。[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