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鼢鼠
簡介
體型似東北鼢鼠,體稍粗壯。成體鼠體長190-250毫米左右,一般雄性大於雌性。頭寬扁,鼻端平鈍。四肢較短,前肢粗壯有力,具有鐮刀狀銳爪,第二與第三趾的爪近等。外耳殼退化,匿隱毛下。眼特別小,尾細短,被有稀疏的短毛。原鼢鼠的體毛,細而柔軟,極為濃密,背部多呈銹紅色,灰褐色毛基。唇周圍略顯白色,額部中央一般均有一圈白色斑點。腹毛為灰黑色,尾毛稀疏呈污白色。原鼢鼠終年營地下生活。廣泛棲息於農田、草原、山坡、梯田及河漫灘等處。在青海高原地區可棲息於3800-3900米的高山草甸中。尤其在土壤疏鬆而潮濕的階地、坡地、溝谷等植被茂密的地區以及牧草生長良好的草原上數量最多。原鼢鼠的洞道相當複雜,在它棲息的地面上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土堆,地面上無直接敞開的洞口。就其洞道而言,有一條與地面平行、距地面8-15厘米、洞徑為7-10厘米的主幹道,沿主道兩側挖掘多條覓食洞道。比主幹道更深一層的洞道稱為常洞,一般距地面約20厘米,是鼢鼠由老窩道主幹道進行取食等活動的通道。洞道比較寬大,內有臨時倉庫。在常洞的下方,一般由1-2條向下直伸或斜伸的通道稱為朝天洞,是來往與"老窩"的道路。"老窩"距地面150-300厘米。一般雄性的較淺,雌性的較深。在老窩中,一般均無巢室、倉庫及便所。巢室直徑約15-29厘米,巢深10-13厘米,內徑14-18厘米。巢重297-608克。
評價
原鼢鼠不冬眠,晝夜活動。由於它終年營地下生活,掌握它的過冬規律十分困難,只能根據地面上痕跡和封洞的習性判斷。一般每年由兩次活動高峰,春季4-5月,覓食活動加強,同時進行交配,到6-8月交配結束,天氣炎熱,活動減少。秋季9-10月作物成熟,開始盜運貯糧,活動又趨向頻繁,出現第二次活動高峰。所以在春、秋兩季地面上新土堆增多。冬季在老窩內貯糧,很少活動。據封洞和捕獲時間分析,一天之內早晚活動最多。雨後更為活躍。中華鼢鼠主要採食植物性食物,只在個別個體的胃內發現有昆蟲的殘肢。它特別喜食植物的多汁部分,如地下根、莖等;有時亦將地上部分的莖、葉和種子拖入洞內取食。其食性很廣,而且因時因地而異。從貯糧的情況來看,取食與當地的植被或作物的成分相一致。在草原(青海)取食異葉青蘭、引果芥、沙蒿、多裂萎陵菜、阿爾泰狗娃花、二裂萎陵菜、珠芽蓼等植物的根系以及賴草、針茅的根部、花序和種子;在農區(晉冀北),其採食作物的種類也很廣泛,如苜蓿、青稞、燕麥、小麥、馬鈴薯、豆類、高梁、玉米、黍子、花生、甘薯、甜菜、棉花幼苗以及蔬菜等;甚至啃食果樹或針葉樹的根部。中華鼢鼠的繁殖情況,各地不完全一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