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七腳川溪

七腳川溪又名吉安溪,發源於秀林鄉之七腳川山及初英山附近,介於美崙溪木瓜溪之間,流經吉安鄉花蓮市,再經由南濱公園注入太平洋

七腳川溪串聯吉安的山與,一路從最西邊的翠堤橋,流向東邊的洄瀾橋,沿岸皆是宜人的親水空間。從上游河段的「親水線自行車步道」,一路向東輕騎慢遊,岸邊的阿勃勒等綠樹、涼亭與休憩設施,也吸引人們在此悠閒漫步。

到了中、下游河段,沿途的景致,從田園景觀慢慢轉換,逐漸進入吉安繁榮的生活圈,入秋之後,河岸兩旁的台灣欒樹開始綻放從鮮黃、轉鮮紅的朵,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轉換色調,結出暗紅色的蒴果,繽紛耀眼的色調,美不勝收,讓沿岸增色不少。

花蓮縣吉安鄉現有8個自行車步道,其中貫穿慶豐、太昌、永安、勝安、宜昌、仁里、東昌7村的「親水線自行車步道」,全長6.5公里,一路往東騎,穿越「化仁海堤自行車道」接上「濱海線自行車道」,連接「光華河岸自行車道」。

吉安鄉積極推動當地歷史文化,將洄瀾灣、海岸沿線融合文化意涵與自然海景,打造浪漫「洄瀾橋」成為遊憩的新地標,為配合全鄉的整體發展規劃,將舊街庄紋理與緩慢運輸系統結合,延伸而構成美麗的風景線。

民眾也可選擇從「濱海線自行車道」,經具有知性、教育及人文意象的洄瀾灣廣場及海祭場,銜接東西向的「田園線自行車道」,於「干城綠色廊道」,轉而串連至「親山線自行車道」,沿線的田園景觀盡是一片又一片的綠、黃交織,一畝畝的蔬菜園,鮮翠悅目的層次,與並行的淙淙流水聲,訴盡令人忘情的純樸美。

想要體驗在欒樹下騎在自行車道、沿著溪流慢遊,歡迎鄉親及遊客利用,到吉安鄉來趟知性之旅,享受人車分道的完整環鄉自行車道系統。 [1]

目录

七腳川事件

「七腳川事件」發生至今已一百零三年,吉安鄉公所為紀念這段原住民英勇抗日的歷史,在七腳川溪上游的大山橋頭設置紀念碑,以文字圖騰記錄史實外,也凝聚原住民部落族人的向心力。[2]

一百多年來,除了霧社事件之外,還有很多原住民族抵抗外來侵略的戰爭,譬如說,曾經發生在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908年12月中旬發生在今天的花蓮吉安鄉阿美族的七腳川戰役。

台東廳長森尾茂助所組成的七腳川討伐隊,就在1908年12月向花蓮七腳川社的阿美族人發動攻擊。

20世紀初期,日本佔領台灣,看上東部奇萊平原一帶土地肥沃,適合屯墾,大舉進駐。七腳川阿美族人相較於其他阿美族的部落更為兇猛、高大也更驃悍,在1806年至1907年長達11年期間,被日警徵調去圍堵攻打太魯閣族,稱為隘勇。

殖民者為了控制原住民族,支付工資,把工資付給頭目,再轉發給隘勇。照片中的電網就是當時阿美族的隘勇守備線,不讓太魯閣族侵犯的現場。

根據七腳川部落後裔蔡信一表示,1908年這一年,有19名隘勇對七腳川頭目Komod- congaw不滿,認為遲遲沒有拿到工資,再加上與日本巡查長久以來的積怨,就襲擊了一名日本巡查,後來逃至七腳川山區,花蓮支廳長帶領警察隊前往七腳川談判,支廳長卻遭七腳川社族人包圍。

另外更讓日本人出師有名出兵攻打七腳川社的原因就是12月15日也有兩名日本斥候遭到一名僅15歲的青年Koho〞Fokeh殺害,日本政府終於發動攻擊。

日本方面於12月17日差派宜蘭、桃園支廳以及台東廳,南北的警備隊加上花蓮守備隊,在花蓮溪口的平原集結,由台東廳長森尾茂助組成討伐隊一舉攻入七腳川社。

當時人口雖然多達1500人的七腳川社阿美族人,已經不敵日方強大的兵力,於是阿美族人拿起家當紛紛逃入木瓜山,頭目的四名子女卻被日警所俘虜,大部份的七腳川社族人藏匿山中,與日軍警展開長時間的扺抗。

日軍警於是拓展隘勇線,拉起電網封鎖七腳川社族人出入,經過三個月的扺抗,終於在1909的3月16日在鯉魚尾,舉行第一階段的歸順儀式,日本方面宣布結束了這場戰爭。

直到1924年藏匿重光山的阿美族人,經勸導歸服遷居到現在的光榮村與溪口村,雖然成為了日本的順民,但是卻讓七腳川社卻面臨另一場的文化災難。

擔心文化嚴重流失,阿美族學者林素珍出版「七腳川事件」還原當時事件發生的始末,而後人為了紀念七腳川戰役,打造文史館,還製作模型刻劃出一百多年前,七腳川部落的榮景。

聚落再怎麼強盛,也比不過日本軍警的船堅砲利,一百多年前的七腳川社,後來成了日本吉野縣民的移民地,這也是吉安鄉的舊名吉野的由來,而當年七腳川社族人的後裔,現在則分布在吉安鄉的南華、太昌,與壽豐鄉的光榮、溪口社區,文化及語言大量流失,在經過一百多年外來者的各種形式的入侵之後,阿美族人的七腳川部落,也只能擁有停留在歷史中的片段記憶了。 [3]

視頻

緬懷百年七腳川 全台後裔返吉安 20131207

行走TIT第三十四集-光榮部落

行走TIT第二十三集-山下部落CiAlupalan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 聯合新聞網
  2. [2]吉安鄉公所
  3. [3]臺灣原住民資訊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