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百年义渡

万其珍
出生 中国湖北省建始县三里香大沙河村
国籍 中国
职业 义务摆度手、中共党员、

万其珍,男,中国共产党党员,湖北省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农民,因其义务摆渡,名字被广传。 由新华社发起的“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于2010年12月13日正式启动,全国80名草根英雄作为候选人接受公众投票,角逐“中国网事·感动2010”十大网络年度人物,万其珍就位列其中。2018年11月,被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授予“诚信之星”。

事迹来源

清末,一位姓万的人逃难至鄂西南深山的建始县。为报邻里关爱之恩,他自造木筏,为村民摆渡,不收分文。时光冉冉,万家一代代人接过船桨,坚持摆渡。百余年来,万家几代人不被艰难吓退,不为利益诱惑,也不因误解放弃。在万其珍一家几代人眼里,承诺了,就要负责,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许下承诺并不难,难得是坚守。信义,在这个老渡口闪烁出最耀眼的光芒,也感动了无数网友。老万一家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信义”二字的深刻内涵。 1877年,万其珍的祖父万作柱为躲兵赋,携带妻儿从江汉平原监利县举家迁到了建始县大沙河村。来此之后,万作柱发现这里民风淳朴,当地百姓不但没有排斥他,还为他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让他十分感动,他想用自己的方式报答村民,见到这里没有渡船,很多村民家住此岸,田在彼岸,每日要绕行很远到对岸劳作。后来,有人自造了木筏,但因为撑船人水性不好,时常翻船落水。来自水乡的万作柱会划船,目睹这样的情景,便跟家人商量着,把猪卖了,造了条小木船,为村民摆渡,并郑重承诺,不向村民索取一文钱。 1949年,年迈的万作柱病逝前将儿孙叫到床前告诫:义渡是我们家答应乡亲的,你们要继续。此后万家人一代代接过上辈磨得光亮的船桨,践行着对村民的承诺。万其珍的父亲万述材作为长子,接过蒿杆,用余下的人生继续着万家的义渡。万述材去世后,万其珍的幺叔二话没说,又在大沙河边摆起了船,直到病死在渡口旁。幺叔去世了,万其珍就成了维系万家“义渡”的接班人。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曾有当地朱氏、崔氏村民参与过义渡工作,但最后都因工作艰辛,且没有酬劳而退出,最长的没超过1年,最短的也就10余天。

自1995年万其珍从叔父万述荣手中接过撑杆以来,算上时常前来帮他撑渡的儿子、孙子,他们家已经有四代六人接力坚守了近130多年。他们每代人都把义渡当作头等大事,只要村民需要过渡,就从不推托。万其珍还常对家人说,干就干好一点,对老百姓好一点。他撑不动了,还有儿子,儿子撑不动了,还有孙子,要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万其珍义务摆渡,方便了附近两个县市、四个乡数以万计村民的农耕和出行。现年69岁的万其珍是第三代义渡传人,每天在大沙河上来回摆渡数十趟,已经坚持了16年,并带动儿子、孙子义渡,成为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 这一切,都缘于清朝光绪年间万家先祖的一个义举,一个承诺,一守就是130多年。 大沙河村渡口处水面宽约150米,最深处超过50米。万家百年“义渡”,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只为“信义”二字。

不辞劳苦,风雨无阻

大沙河村主要产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渡口对岸有80多亩耕地,占了全村耕地的10%。很多村民要到对岸种地、收割稻草,万其珍家的船既渡人,也是“物资运输船”,为村民免费运载生产生活物资,坐船过渡已成为沿河两岸村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依靠。为方便村民,万家几代人克服重重困难,做到有求必应。行人过渡没有固定时间,万其珍的生活因而也没有规律。无论冰雪连天,还是夜半 更深,只要有人喊“过河”,他就摆渡,从不会为多等几个人而耽误时间,哪怕一次只渡一个人。更难得的是,虽然大沙河摆渡这一段水深时而浅只数尺,时而深过60多米,但从万家开始撑船到现在,一百多年来从没出过一起事故,风霜雨雪也从未中断。2006年7月,万其珍病了一个多月,他便把在外打工的儿子万方权从广州召回撑船。

还有一次,大沙河发洪水。水位很高,水流急。老万家人劝他,洪水这么大,容易出意外,不要冒险去渡人了。万其珍不听劝阻,执意继续摆渡。他说,跟别人说好的事情,不要轻易放弃。而且自己撑了这么多年的船,对自己撑船的本领信得过。儿子万方权为此跟他吵了一架。但他还是陪同父亲一起,在汛期每天接送村民。最忙时,万其珍每天来回撑船50多次。为了不耽误村民,万其珍养成了早出晚归的习惯。到吃饭的时间,他就让儿子先吃完饭后来顶替他一阵子。晚上村民都回家之后,他再回家吃晚饭。农忙季节,有时候忙得顾不上吃饭,他就在渡口小屋里烧土豆或红薯当饭吃。全村现有1096人,几乎每个人都坐过万家的船。周围很多村民还跟着万其珍学会了划船。村民曾向上级部门建议在大沙河两岸修座桥。但因为村子穷,河口宽,桥的跨度大,造价高,所以一直没能解决,摆渡依然是村里人过河的惟一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万其珍的身体和精力越来越差,儿女们心中也多了些牵挂,多次劝他在家安享晚年,一再被他回绝。

冬去春又来,万家撑坏的木船已不计其数。如今,木船变成了铁船,篙杆变成了船桨,不变的是那份质朴的承诺和执着的坚守。

淡泊名利,清贫度日

万其珍家并不富裕,在全村仅算中等偏下水平。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万家人不计报酬,淡泊名利的故事却广为传颂。

万家渡船的生活来源,缘于渡口旁边的几亩山地,被称为“义田”。解放前,这几亩山地可以不交税赋,其收入用于船工的生活。解放后,船工由生产队记工,年底参加分红,“义田”交由生产队耕种。土地承包到户后,“义田”又被划归船工,不交提留款及农业税,免去的税费权当给船工的变相补偿。2004年,国家免征农业税费,万其珍的变相补贴就实际上没有了。考虑到万家生活的困难,上世纪80年代,县里给万其珍每个月发60元补助。到了90年代涨到80元钱。后来,恩施州政府了解到万家的百年义渡,从2007年起便把补助提高到了每月540元。万家的日子稍稍好过了些。

万其珍有两儿两女,儿子早已成家,女儿出嫁。万其珍的妻子谭大桂患精神分裂症,住房还是家父留下的3间木房。自从他摆渡以后,家务事、农活都由老伴操持,农忙季节,栽秧插草,就由远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寄钱回来请工耕种。

2007年,大沙河修建水库,渡口及万家的田地属淹没区域,为了继续为当地村民搞好摆渡工作,从2009年夏天开始,交通部门建造了一艘载客30余人的机动客船,交由万其珍的大儿子万方权管理,万方权正式成为渡口的第四代船工。遇到洪水季节,万方权就用机动船来帮村民过渡。 万其珍的家在半山腰,从渡口到家里来回超过5公里。起初,为方便渡船,他在河堤上搭建了一间10平方米的茅屋作休憩之所。后来村里人觉得他撑船很辛苦,总得有个像样的遮风挡雨的地方,于是自发组织起来修建了一间十多平方米的简易石屋。从此,万其珍便把低矮、潮湿的小屋当成自己的家,夏天忍受蚊虫叮咬,冬天寒风透墙,恶劣的环境从没有动摇过他义渡的决心。每天吃完晚饭后,他还会回到渡口的小屋守夜,方便需要夜渡的人。

如今,万家最年轻的一代,万其珍的孙子万秋林已跨入中学校门,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也曾有人邀老万“合伙”:摆渡一人收费一元,那么一个来回大概有10人,每天约莫30个来回,这就意味着,每月至少有近万元的收入。但他听了这“生财之道”后,手一挥,坚决不干。他说:说话就要算数,穷也要穷得有志气。

尽管生活过得有些拮据,万其珍却十分乐观。他擅长唱“五句子”、“推船歌”等山民歌、说笑话,回荡在山润河谷的歌声,给过往行人和村民带来了不少欢笑。

为人善良,不畏邪恶

在大沙河村,万其珍不仅因为义渡赢得村民的尊重,同时,他兢兢业业摆渡,老老实实做人,敢于伸张正义,以高贵的人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在大沙河渡口左边20米处,有两棵被县政府挂牌保护的百年古树金弹子。万家摆渡人就担负起了义务看护古树的重任,当年万其珍的叔父当着乡亲们的面将船和两棵古树一同移交。1994年的一天晚上,下着大雨,村民崔某与早已串通好的客商,乘万其珍熟睡之机,来到河边挖树。万其珍听到河边有响动,从门缝中看到河边有几个黑影晃动,便立即披衣前往查看,发现是崔某等几个农民在挖树。万其珍立即上前劝阻,崔某等人不仅不听劝阻,反而对他进行恐吓。万其珍与老伴摸黑步行20多公里于凌晨2点赶到乡林业站,林业站派员随即赶到现场进行了制止,其中一棵古树侧根已被挖断大部分。第二天,他将古树用稻草缠绕、细土精心培护。 每天晚上,他总是独自一人在河边巡查。为此他受到过不少的恐吓,有人砸过他的锅,毁过他的门。也曾有人许诺,只要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其把树挖走,就给他8000元好处费,但都被他严词拒绝。事后,村委会里研究,村民同意每年给他一定数额的护树补助,也被他谢绝。他说:“我要是为了钱,当初就不会去得罪人。16年里,万其珍还曾多次救下落水村民。2004年秋天的一天傍晚,村民崔南清到河里打鱼,扯网时不慎翻船遇险。幸好万其珍驾船及时赶来相救。1999年9月12日傍晚,万其珍收工回家后,忽听渡口隐约传来“救命啊、救命”的喊声,他放下碗筷直奔渡口。原来是渡口上游小溪口开闸放水,河水猛涨,超过渡船警戒水位线0.4米,蟠龙村一组64岁的村民崔茂辉因急着过河探望病人,便解开渡船绳索擅自撑船,木船摇晃行到河中后,被突来的大水将船冲到险滩。幸好万其珍及时赶到,喊来周边村民帮忙,合力将其救起。

万其珍的所作所为,大伙看在眼里,尊重在心里。多次被村民评为“十星级文明户”,成为全村最受欢迎和尊重的人。2006年6月,万其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万其珍的渡船也常被村民称为“党员号”。诺,一代代地讲给万家的子子孙孙听,让他们不管做什么,都要信义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