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萬貫家財的吝嗇鬼伊利沙

萬貫家財的吝嗇鬼伊利沙
圖片來自搜狐網

萬貫家財的吝嗇鬼伊利沙,你如果能四腳朝天,停留在半空中,我就給你吃一點。只話音未落,那條狗已經騰空而起,四腳朝天。伊利沙吃了一驚,只得扯下一點雞皮,想送給狗吃,可又實在捨不得

目錄

原文

有一個人名叫伊利沙,富有萬貫家財。但他生性吝嗇,從不給別人布施任何東西,對自己的日常消費也十分刻薄,吃得是粗茶淡飯,穿得是破爛衣服。偶爾一兩個朋友來吃上一頓,他卻要自己餓上幾天,這樣做方覺得好受一些。

伊利沙有一個鄰居,錢財不多,可每天都吃魚嚼肉,還經常宴請朋友,出手闊綽。伊利沙看到後,心想:我比他富多了,他天天過着王侯一般的生活,而我守着滿屋金銀財寶,卻節衣縮食,也太可憐了。

伊利沙狠狠心,殺了一隻雞,取出一升白米,偷偷地驅車來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把雞烤熟,把飯煮好,準備好好地吃一頓,解解饞。

天帝釋早就知道伊利沙是個吝嗇鬼,覺得他這樣生活真是太愚昧了。看到伊利沙今天一反常態,又殺雞,又煮飯,便有心要和他開個玩笑。

於是,天帝釋變成了一條狗來到伊利沙身邊,轉來轉去討食吃。伊利沙恨不得把雞骨頭都吞進肚裡,哪捨得給狗吃些東西。但這條狗朝着伊利沙一個勁地搖頭擺尾,口中還流着很長的涎水。

伊利沙說:;你如果能四腳朝天,停留在半空中,我就給你吃一點。只話音未落,那條狗已經騰空而起,四腳朝天。伊利沙吃了一驚,只得扯下一點雞皮,想送給狗吃,可又實在捨不得。

伊利沙說:"這樣吧,這點雞皮我給你留着。如果你能讓兩個眼珠掉下來,我讓你再吃些雞肉?

話剛說完,那條狗的兩個眼珠;啪!啪!地掉在地上。伊利沙高興極了,里歡呼:這下好了!你眼睛瞎了,我就可以篤篤定定地享受美味了。他端起飯盤和雞.換了個地方,大嚼起來。

等伊利沙走遠,天帝釋變成了他的模樣.趕着他的車子來到伊利沙家。一進門.就吩咐守門人;;待一會兒若有人來,無論什麼人,都給我一棒子把他轟出去。然後進房.下令將所有的財產布施給窮人。

現說伊利沙消受完他的美味後.心滿意足地回到停車的地方,一看沒了車子,可着急了。四處尋找,也沒有找到,只得垂頭喪氣地步行回家。到了家門口,剛跨進門坎.便吃了一記悶棍。

伊利沙火冒三丈,大聲嚷道:;反了!連我你們也敢打!守門人也不示弱:;管你是什麼人,我們老爺吩咐過了,誰也不許進去!

什麼老爺不老爺!我才是你們的老爺!
活得不耐煩了,是不是?還敢冒充我們老爺,看我不揍死你!

一頓亂棒之下,伊利沙癱坐在地上。再注目一看.家裡已經空空蕩蕩。心裡一急.發痴下。

這時,天帝釋變成了一個修行僧,走到伊沙利面前,雙手合十,問道:;施主為何愁成這樣?

我被人戲弄,家財盪盡了。
施主,恕我直言,錢財乃身外之物,錢財多了會帶來煩惱和禍害。像你這樣,拚命地攢錢,不捨得吃,不捨得布施給窮人,一朝死去,反成了餓鬼。即使投胎做人,也只能充當下賤的僕人。你想想看,這樣做又有什麼意思呢?

修行僧這一席話,使伊利沙如夢方醒。從此,他一改舊跡,樂於濟世助人了。[1]

佛教信仰

信仰佛教的好處,有些雖然信仰他教亦能獲得,但畢竟佛教要高超、殊勝多了。

佛教詳盡地剖析宇宙人生的問題,目的在使人對人生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一般人對人生的看法,不外乎悲觀樂觀兩種。

而佛教的人生觀,嚴格說來,是既不屬於悲觀,也不屬於樂觀的,我們可以勉強稱它做:『中觀』。

什麼叫『中觀』呢?就是既不哭哭啼啼地悲嘆人生,也不渾渾噩噩地虛擲生命,它能用智慧的眼光,掃除一切人生的疑懼、苦悶和誤解,而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把握人生的方向。

佛教又認為眾生是一體的,休戚與共的,小我生活於大我之中。因此要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對命運操縱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當,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勞,努力奮鬥,為了明日,必須獻出今天,沒有辛勤的耕耘,哪會有豐碩的收穫呢?

佛教的戒律,對人的行為並不是死的束縛,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極方面可以止惡防罪,在積極方面能夠鼓勵救人濟世。舉『不殺生』為例,它的真正精神與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殺,而是要去勸人戒殺,一個立志學菩薩道的人,自己殺生固是破戒,就是見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盜』、『說謊』,更要勸人不要偷盜、說謊,苦口婆心的,不厭其煩的勸人改邪歸正。

嚴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違犯五戒在社會上就不能立足,同時為國法所不容,最後只有身系囹圄,飽嘗鐵窗滋味。而佛教更認為要想做『人』就非守五戒不可,違反五戒,下世就不能再得人身,而將墮入地獄、畜生、餓鬼等三惡道了。(這三類眾生的報應都是痛苦不堪的,因此稱為惡道。)我們且不管下世如何,看看目前就夠了,人能不殺生,社會上就沒有殺人命案;能不偷盜,就沒有小偷、強盜;能不邪淫,就不會有男偷女娼,破壞家庭倫理的事;能不妄語也就不會有欺、詐、騙等事;能不飲酒,則身心愉快,頭腦清晰,不會因一時糊塗而闖禍。(酒有害身體,早經醫學一再證明。)如此,這個社會不是寧靜、安樂的社會嗎?因此我說佛教有淨化社會人心的功用。

佛從不生氣,或處罰弟子,在佛教經典中,絕對找不到佛發怒而用洪水、瘟疫來處罰人類的。

佛對弟子一直和顏悅色,諄諄教誨,他真的是『有教無類』——不論老、少、貧、富、貴、賤,同時包括宇宙間每一類眾生在內。

佛最懂得因材施教,能把握不同的時機,對不同資質的眾生說最好的道理。[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