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的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
三七入药较晚,距今400余年,《本草纲目》、《彝医杂病方》、《贤博方》均有记载。《贤博方》叙述:“广西东兰、那地、南丹三州蛮硐中山谷之间,生一种金枪药,名三七,状似土白术,味甘如参而厚,草本生者,谁重伤流血处量疮附之。一二宿即痂脱如故,又可治疗吐血诸病。”我国用三七最早,也是三七的故乡。
三七,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三七仙子来到人间教人们种植的。有一天,三七仙子在地里劳动,突然有一只凶猛的大黑熊朝她扑来,正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名叫卡相的苗族青年,一箭射死了这只猛兽,救了三七仙子。卡相家很穷,他妈妈患病多年,无钱医治。三七仙子为报卡相的救命之恩,对卡相说:“后山坡有一种草药,叶象我的长裙,枝似我的腰带,可以用来治疗阿妈的病。”卡相如其所说,果真找到了这种草药。老妈妈吃了几次这种草药,病真的好了。后来,卡相又用这种草药治好了不少乡亲们的疾病。乡亲们纷纷来到卡相家道谢,并问这是什么药,这样神奇。三七仙子笑盈盈地指著一株三七说:“你们数数看,它叶有多少,枝有几枝?”大家一数,枝有三枝,叶有七片。一个聪明的姑娘立即叫了起来:“三七!”这名字从此就流传了下来。[1]
又传,天目山采药老人见一童,背着草药。老人问什么用?何名?童曰:“弟腿折,我见山猴用其草根接藤,数次皆灵,我就用其接弟腿骨亦效。我是三月七日生,我名叫三七。”老人为纪念童子,将此药名为三七。
有位90岁的老人,在70岁时曾发生过心绞痛,其后每天服用人参、三七,20年不变。病未犯,血压正常。
广西清江王府中传,当时朝廷调此地人平乱,士兵人皆持此药数两或数斤,以防不测。乱平而返时,卖给内地汉人,神效。但假冒者多。
清代梁章钜《浪迹丛谈》一方:“治男女气血亏损及喘咳寒热重症,用人参一分,真三七二分,为末,热酒调服,日三次,有奇效。”对用酒服,有异议。
清代朱懂樵《本草诗笺》云:
善走阳明与厥阴,独于血分见知音。
损伤杖仆能止痛,止散肌肤更卫心。
内服浊瘀胥涤荡,外敷肿毒总消沉。
参形似功堪并重,甘苦兼温不换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