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會寺
三會寺在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城西出十三里的大濟龍山下。人們傳說古時候有三條巨龍,會戰於此,後人就稱這裡為「三會」,意為「三龍際會」,三會寺便因此得名。三會寺內現存文物甚多,其中有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的石槽盆1個,石獅1對,以及元代大德九年(1305年)鑄的大鐘1口。寺內尚有明代和尚秋此(號超國)著的《影月集》以及清代康熙年間寺僧繹斯著的《東林集》等詩集。寺內還有清康熙十二年翰林學士黃起有撰寫的重建三會寺碑文等。
中文名稱 三會寺 地理位置 莆田市仙遊縣城西13公里處的大濟鎮三會村
占地面積 335平方米
建造時間 公元710一711年
主要建築天王殿和大雄寶殿
目錄
建築結構
三會寺的主建築有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極為壯觀,面寬七間,深進三間,中心高度達八米多。殿內屋頂為歇山式造形,藻井毗連,上面彩繪着姿態萬千的飛天樂伎女。殿中蓮台上高坐着新塑的釋迦牟尼和文殊、普賢諸佛像。兩旁的十八羅漢,造型奇特,神態不一。
主要文物
三會寺中文物甚多,如大殿上的木質大鱷魚,合抱難盡其周圍,面上金鱗閃閃,古漆留丹,為清初遺物。食堂前面有唐宣宗李忱(公元847一859年)時開鑿的石質水槽,有宋徽宗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的石盆,有元成宗大德年間(公元1297一1307年)由象田院移來的鐘木鼓,還有元成宗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鑄造的銅鐘。寺內還存有明代和尚秋此(號超園)著的《影月集》和清代康熙年間詩僧繹斯著的《東林集》等待集[1] 。
歷史傳說
據傳,隋初時北士有一位高僧惟勝法師。從潤州起程,長途跋涉,遍游八閩。一日來到仙邑廉潔里境內(今大濟鎮三會村),見此地青山環抱,群峰拱秀,中間坦蕩如砥,蘭水悠悠流貫中部,其是山清水秀之地,高僧正在興致勃勃時。忽聞一聲霹靂,舉頭仰望,只見空中霞光閃爍,一團祥雲瑞靄伴着悅耳動聽的鼓樂徐徐而降,忽而出現一條白龍口銜「白蓮」,但瞬間遁得無影無蹤,遺下一朵「白蓮」。高僧知此乃吉祥之兆,認為這處必定是靈秀聖地,遂決定在此處建造一座大宗林,弘揚佛法,以了卻南遊夙願。日月如梭,時逾月余,後見白龍急急忙忙奔來求告高僧,說是:「紅、青二龍覬覦白蓮寶物已久,今聞吾以此寶遺贈於您,它們懷恨在心,將於明日前來尋釁,未免一場惡鬥。那二孽也是長期修煉,法力不差,況且聯手來戰,吾恐難以取勝,為此懇求法師您助吾一臂之力。」高僧慨然允之。翌日,高僧依約攜帶寶器往候。時近晌午,白、紅、青三龍果然會戰於空中。它們各自施展渾身解數,時而現形,張牙舞爪,猛衝直撲,上衝下俯,左甩右掃;時而隱形,各施暗器,各顯神通,吞雲吐霧,呼風喚雨,斗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白龍雖勇善戰,但難敵紅青二龍的前後夾攻。眼見白龍只有招架之功,卻無反撲之力。高僧見勢不妙,口 中念念有詞,並將手中寶器化作白蓮,高高擎起,昂首大喝:「紅、青二龍聽之!白蓮在此,你們若不嫌棄,老衲情願奉送,請來取之,不必再戰免傷和氣!」二龍信以為真,便撇下白龍,飛奔來奪取白蓮。高僧見二龍中計,便將白蓮拋出,那白蓮騰空而起,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戲耍二龍,弄得二龍暈頭轉向。料想不到,紅龍爭先奪得白蓮,青龍豈肯罷休,又是一場惡鬥,難分難解,絞作一團。白蓮即刻化為法鈸,牢牢罩住二龍。高僧大喝一聲:「二龍不化原形為小山,更待何時!」二龍無奈,只得依鈸之形化作一座渾圓小山,狀似二龍圓盤沉睡。高僧把此山命名為「龍山」。後來,惟勝法師在「龍山」前建座大宗林,並以三龍會戰之故,取名為「龍山三會寺」。香客絡繹不絕,香火旺盛,僧人五百。 一日,惟勝法師在寺中坐禪,發現「龍山三會寺」鎮下的白龍已潛盤在龍華,因此又建龍華寺,加造兩座寶塔,以鎮其龍,但沒有鎮住。真龍再潛盤在泉州,所以又在泉州建座開元寺,雙塔又比龍華雙塔大,可是最終還是鎮不住,真龍潛沉在海底。
視頻
正月里的廟會開始了,雪景下的龍華三會寺,你們那裡下雪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