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疊系
簡介
三疊系(Triassic System),起始於距今2.5億年至2.03億年,延續了約5000萬年。自海西運動以後,許多地槽轉化為山系,陸地面積擴大,地台區產生了一些內陸盆地。這種新的古地理條件導致沉積相及生物界的變化。
從三疊系起,陸相沉積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國及亞洲其它地區都有大量分布。古氣候方面,三疊系初期繼承了二疊系末期乾旱的特點;到了中、晚期之後,氣候向濕熱過渡,由此出現了紅色岩層含煤沉積、旱生性植物向濕熱性植物發展的現象。植物地理區也同時發生了分異。
評價
地層分布局限,僅在臨清坳陷、冀中坳陷、黃驊坳陷的少數地區保留有下、中三疊統。遼河坳陷、渤中坳陷、濟陽坳陷整體缺失三疊系。
臨清坳陷下、中三疊統保存完整,自下而上可劃分為劉家溝組、和尚溝組和二馬營組。
(1)劉家溝組
以緻密的紅色泥岩和砂岩互層為特點,與下伏石炭系整合接觸。在測井響應上,視電阻率曲線呈掌狀—塊狀特高阻,從下往上呈升高的趨勢。自然電位曲線平直或呈低幅齒形—鐘形負異常,從下往上起伏加大。
(2)和尚溝組
主要岩性為紫色、棕色、淺灰色細、粉砂岩、粉砂岩、鈣質砂岩、夾紫色、紫紅色泥岩。從南到北岩性漸粗。視電阻率曲線呈箱狀高阻,具有從下往上緩慢降低趨勢;自然電位曲線下部呈鐘形負異常,底界處負異常明顯,上部較平直。
(3)二馬營組
主要為紫紅色泥岩與棕色、深灰色細、粉砂岩,呈不等厚互層,局部夾含礫不等粒砂岩。視電阻率曲線下高上低,整體上較下伏地層低,起伏較下伏地層大;底界處自然電位負異常明顯。
冀中坳陷以紅、棕色粉、細砂岩為主,夾有紫色薄層泥岩的陸相碎屑沉積,可與華北下、中三疊統的劉家溝組—二馬營組進行對比;黃驊坳陷下、中三疊統分布較廣,岩性特徵表現為紫紅色砂岩、粉砂岩,與泥岩不等厚互層;東濮凹陷「高阻紅」地層為一套電阻率高、岩性緻密的陸相紅色碎屑岩沉積,其下為二疊系頂部的石千峰組,其上被古近系—新近系不同層位的地層超覆,本書暫將其歸屬於下、中三疊統。
(二)生物地層劃分
1.石炭系—二疊系生物組合特徵
通過系統研究,建立了牙形石、 類、小有孔蟲、孢粉、古植物、腕足生物組合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