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號突擊炮
三號突擊炮(Sturmgeschütz III)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量最多的裝甲戰鬥車輛。它以三號坦克的底盤作為基礎而製造。德國最初打算以之作為步兵支援的機動裝甲輕型火炮。經過不斷的改良及精研後,它終於在1942年改造成坦克殲擊車。直至戰爭完結,德國一共生產了10500輛三號突擊炮。
目錄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 三號突擊炮 | |
外文名稱 | Sturmgeschütz III(德語) | |
研製時間 | 1935年 | |
定型時間 | 1939年 | |
服役時間 | 1940年 | |
設計者 |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
發展歷程
研發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敵人據點可能成為步兵前進的障礙,而為了消除這些障礙,不得不用大量犧牲了完成。在吸取一戰的教訓後,德軍提出一種可移動的裝甲火炮來支援和配合步兵師行動的設想。這樣的自行裝甲火炮可以利用直射火力攻擊敵人的據點和其他障礙,特別是在傳統火炮因行動的問題上無法支援步兵的戰鬥中。這種自行裝甲火炮應該是具有履帶, 77毫米火炮和自身保護裝甲等特徵。但這些設想在1932年因陸軍其他更為緊迫的機動化車輛項目而被迫停止。
1935年,時任陸軍總參謀長貝克將軍的秘書曼施坦因上校(日後的戰略大師曼施坦因元帥)提出了一個重啟步兵支援火炮的設想。他認為需要一種能夠在步兵指揮下戰鬥的履帶型突擊炮,而其戰術運用和武器本身性質如下:突擊炮在步兵戰鬥框架內作為支援火炮戰鬥,它並不需要像坦克一樣攻擊,也不需要突襲,但它需要利用直射火力迅速消滅一切阻擋步兵前進的危險障礙。它並不需要像坦克單位一樣以大編制戰鬥,它通常只要編制為排級單位。一個排的突擊炮,甚至是一輛突擊炮也能在給敵人一個驚訝之後,迅速隱蔽,避免成為敵人炮兵的目標。這樣的突擊炮必須能夠在幾輪中拿下敵人的機槍掩體,並具有擊毀敵人坦克的一定火力。雖然突擊炮只有簡單的裝甲,但必須有卓越的性能來保證第一時間觀察和攻擊敵人。
研發初期
1935年6月15日,軍方授權戴姆勒-奔馳公司研發和制.造一種裝備75毫米火炮用於支援步兵的裝甲車。該火炮橫向限制最低25度,並能提供直接火力支援達到六千米,能夠在500米內擊穿40毫米鋼板,車身擁有全裝甲防護,配備開放式車頂,並且高度不超過一個普通人身高。
戴姆勒-奔馳公司在此之前已經開發和生產了三號坦克,所以決定使用三號坦克的地盤和零部件用於新的支援火炮裝甲車研發。戴姆勒-奔馳公司最終拿出來自己的方案:以三號坦克底盤為基礎搭配新式上層結構。克虜伯公司拿到研發新式火炮的合同。戴姆勒-奔馳公司使用低碳鋼的上層構造和固定炮塔,這樣的設計看起來並不適合戰鬥,但他們開發出新式武器並發展了與之相對應的新戰術。在研發階段,為了防止突擊炮在爬坡被輕武器射擊傷害車內乘員,最終決定使用裝甲封頂替代開放車頂。
1937年,以克虜伯公司設計和生產短管75毫米L/24榴彈炮安裝在三號坦克B型底盤的5輛原型車(底盤編號60201-60215)被製造出來。原型車在莫斯多夫,多布里茲和其他試驗場經過廣泛測試。這些以低碳鋼製造的原型車「O」型並不適合作戰,但為發展三號突擊炮A型打下了基礎。在1942年年底,這些原型車還用於訓練使用。
首批生產的三號突擊炮A型以三號坦克F型底盤和零件為基礎,於1940年投入生產。75毫米 StuK 37 L/24火炮裝在前部傾斜上層結構的中部。上部結構由裝甲板組成並焊接在底盤上。車體鼻板,炮盾和上層構造正面裝甲厚度為50毫米,這樣的裝甲厚度能夠抵禦當時的反坦克炮。在上層建築左側有一塊炮手觀察鏡,上面的扇形保護面可以保護炮手被子彈或碎片攻擊。側面逃生艙門的裝甲厚度在原來三號坦克F型的基礎上從30毫米增加到50毫米。從1940年1月到5月間,埃克特公司共生產了30輛三號突擊炮A型。[1]
初入戰場
首批30輛中的24輛三號突擊炮A型組建了第640,659, 660和665突擊炮連,並首次在法國戰役參加戰鬥。每一個突擊炮連從1939年11月起擁有三個排六輛突擊炮。第640突擊炮連隸屬大德意志步兵師,並更名第16突擊炮連。剩下6輛三號突擊炮歸建於武裝黨衛隊警衛旗隊師。後來又組建了第666和667突擊炮連,但並沒有投入法國戰場。三號突擊炮A型成功在西線戰役中的荷蘭和法國作戰中摧毀了碉堡,機槍陣地和反坦克炮陣地。
因為步兵部隊在野戰情況下很難有足夠的技術和後勤保障來維護和修理突擊炮,同時裝甲部隊擔心突擊炮會影響坦克的生產,所以突擊炮乘員隸屬炮兵部隊。突擊炮成員包括一名車長,裝填手,炮手和駕駛員四名。他們的制服使用裝甲兵制服樣式,但顏色為野戰灰,而不是傳統黑色,軍帽和軍銜上兵種色則使用炮兵紅色。在最初的突擊炮測試中,這些突擊炮手展現了比坦克手更優異的表現,他們能更快的發現目標,使用最少的彈藥擊毀目標。
裝備升級
1940年秋天,A型更換了變速器和發動機,並升級為B型。在生產中,B型使用36厘米寬履帶取代了原先的40厘米寬履帶,並因此更換新的驅動鏈輪和後空轉輪。1941年初,三號突擊炮推出C型,隨便不久經過內容改進的D型也推出了。C型和D型改進了上層構造的單眼或雙眼的炮手觀察鏡,以此消除了正面裝甲的薄弱點。正面,側面和駕駛員頂部裝甲都進行了防護改進。
在B型推出的一年後,最新的短管和上層構造改進的E型也被推出。E型還被作為包括突擊炮部隊的指揮官車用來替代SdKfz 253半履帶裝甲車。原先的直角裝甲被移除,第二個外置裝甲箱被放置在右側,而左側的裝甲箱被加固。這些裝甲箱放置着額外的無線電設備和機槍彈,無線電指揮車上層建築後部加裝兩個無線電收發天線。
短管的三號突擊炮B,C,D和E型分別生產了320, 50, 150和 272輛。三號突擊炮是常規的突擊炮設計,利用固定炮塔替代坦克的旋轉炮塔,比坦克的機動性要低,但更適合攻擊敵人步兵,重武器和據點要塞。而三號突擊炮低矮的車身更利於隱蔽,使其攻擊更具突發性。而且結構沒有坦克複雜,製造簡單並低廉,並具有媲美坦克的性能,基於這些原因,三號突擊炮產量急劇增加,甚至超過了同時期的坦克產量。
其實,在東線戰場形勢急轉前早就有一種在三號突擊炮加裝長管火炮的計劃。克虜伯公司在1938年8月開始研發工作,在1939年11月完成了一個木質模型,在1940年,長管火炮達到了原型階段,並計劃批量生產,但在德軍在俄國遭遇T-34坦克和KV重型坦克後計劃被擱置。這些俄國坦克裝甲能夠輕易的抵擋住德軍現有的反坦克炮,所以德軍重啟了四號坦克和三號突擊炮長管升級計劃。萊茵金屬公司收到了三號突擊炮的合同,並最終研發出75毫米 Stu.K 40 L/43火炮。L/43火炮使用6.8公斤炮彈,理論射速初速為770米/秒。這使L/43火炮能夠在1000米擊穿30度傾斜80毫米鋼板。[2]
德軍的測試證明,長管三號突擊炮能夠有效射程擊穿克倫威爾,丘吉爾和M4謝爾曼坦克正面裝甲,但M4A1型謝爾曼坦克是三號突擊炮的弱點。並且,三號突擊炮的正面會被俄國85毫米和122毫米火炮擊穿,T-34/85坦克和Is-2坦克(IS系列坦克)是三號突擊炮的最大敵手。
戰爭後期
在戰爭後期,突擊炮經常配置給其他單位來替代坦克殲擊車甚至是坦克的地位。1944年起,三號突擊炮在裝甲營中代替了三號坦克,四號坦克甚至是豹式坦克。這樣的做法是極端錯誤的,但因為面對絕望的形勢和坦克全面短缺,使之成為戰鬥下去的唯一辦法。戰時,三號突擊炮被分配到突擊炮兵連,突擊炮營,突擊炮旅,突擊炮兵旅,補充營和無線電誘導單位。三號突擊炮在整個二戰中出現在各條戰線上,國防軍(例如大大德意志師)和武裝黨衛隊(例如警衛旗隊師,帝國師和骷髏師)都有一支永久的突擊炮營建制。
芬蘭陸軍在1944年從德國接收了59輛三號突擊炮,並以之抗擊蘇聯。而這些和蘇聯交戰的突擊炮至少擊毀了87輛蘇聯坦克,而它們其中只損失了8輛。即使在戰後,芬蘭陸軍亦繼續以三號突擊炮為主力戰車至60年代初。而蘇聯則把部份俘虜回來的三號突擊炮給予敘利亞,而後者更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投入這些突擊炮。[3]
裝備諸元
以數量最多的三號G型為例,其基本數據如下:
重量 | 23.9t |
車組 | 5 人 |
最大時速 | 40km/h |
行程 | 155km |
引擎 | 320ps(馬力)邁巴赫HL120TRM發動機 |
主武器 | 75毫米口徑 KwK-40 L/48 火炮 |
副武器 | 7.92mm MG-34或MG-42機槍 |
彈藥 | 主炮54發,機槍彈600發 |
車長 | 6.77米 |
車寬 | 2.92米 |
車高 | 2.16米 |
正面裝甲 | 80毫米;50+30毫米疊加型 |
側面裝甲 | 30毫米[4] |
裝備評價
「反坦克防禦的任務越來越多的被突擊炮所承擔,也因為我們目前的反坦克武器在敵人新式裝備前變得越來越無力。因此,一線部隊都需要補充一定數量的突擊炮,二線部隊也應該做好突擊炮的大量儲備工作。為了達到節約人力和物力的目的,突擊炮營和坦克殲擊車營合二為一是必要的。」--古德里安在著作《裝甲領袖》中寫到。
當年曼施坦因是這樣說明的:突擊炮可作為步兵的輔助武器,它不像坦克那樣發起進攻,突破防線,但可以幫助步兵部隊摧毀最危險的目標。與坦克不同,它們不需成群結隊的出現,可成為突擊隊的利器,一台突擊炮可以摧毀敵方的機槍掩體。這些突擊炮隸屬於炮兵裝備,不屬於坦克部隊。
總的來說,突擊炮系列取得了巨大成功,憑藉着低矮的車身,突擊炮成為了難以捕捉和危險的對手,作為突擊炮和坦克殲擊車活躍在各戰線之上。突擊炮成員被認為是炮兵部隊精英並身着獨特的灰色裝甲兵制服。據說在整場戰爭期間,三號突擊炮一共擊毀了超過21000輛敵方坦克,就連日後聞名於世的虎式坦克的王牌車長米歇爾·魏特曼,每當提到三號突擊炮時總是充滿着讚嘆之情!到1945年4月10日,一共有1053輛三號突擊炮和277輛三號突擊榴彈炮在服役。到1945年3月,埃克特公司生產了9500輛各型號三號突擊炮,奧格斯堡-紐倫堡公司生產了一小部分。[5]
蘇軍害怕三號突擊炮甚於害怕虎式坦克。由於三號突擊炮車身十分低矮,而且機動性不錯,若經過有經驗的車組精心偽裝和合理規劃戰術,經常是,德軍三號突擊炮都幹掉蘇軍好幾輛坦克了,蘇軍連襲擊者在哪裡都找不到。所以,對蘇軍坦克手來說,一輛隱蔽起來的長管三號突擊炮的威懾力,要遠大於一輛虎式坦克。一旦在近距離發現德軍的三號突擊炮,來不及開炮怎麼辦?蘇聯人此時能想到的只有一個原始戰術:撞擊![6]
由於德國研發的突擊炮取得了巨大成功,據悉當年的德國生產了9500輛各型號三號突擊炮,它在戰場上的表現為後來的坦克研發和反坦克武器的發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參考。[7]
衍生型號
三號突擊炮衍生型號有很多,有三號突擊炮A型、B型、C型、D型、E型、F型、F/8型、G型。它們的不同在於裝甲厚度、發動機的不同等方面。下圖選取了幾種代表性的型號圖片。
三號突擊炮A型(戰爭初期代表型)圖片來自360圖書館
三號突擊炮C/D型圖片來自360圖書館
三號突擊炮F型(應對蘇聯坦克而開發)圖片來自360圖書館
三號突擊炮G型(戰爭後期代表型)圖片來自360圖書館
視頻
來體驗一下二戰的3號突擊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