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張紘傳
三國志·張紘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目錄
原文
張紘字子綱,廣陵人,遊學京都,舉茂才,大將軍何進,司空荀爽闢為掾,皆稱疾不就,避難江東,孫策創業,遂委質焉。表為正議校尉,紘與張昭井與參謀。後呂布襲取徐州,因為之牧,不欲令紘與策從事。追舉茂才,移書發遣紘,紘心惡布,恥為之屈。策亦重惜紘,欲以自輔,不遣,曰:「海產明珠,所在為寶。楚雖有才,晉實用之。英偉君子,所游見珍,何必本州哉?」從討丹楊,策身臨行陳,紘諫曰:「夫主將,三軍之所系命也,主公不宜輕脫,自敵小寇,願麾下重天授之姿,無令國內上下危懼。」
建安四年,策遣紘奉章至許宮,留為侍御史。曹公聞策薨,欲因喪伐吳。紘諫,以為乘人之喪,既非古義,若其不克,成讎棄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欲令紘輔權內附,出紘為會稽東部都尉。
初,琅琊趙昱為廣陵太守,察紘孝廉,昱後為笮融所殺,紘甚傷憤,而力不能討。昱門戶絕滅,及紘在東部,遣主簿至琅琊設祭,並求親戚為之後,以書屬琅琊相臧宣,宣以趙宗中五歲男奉昱祀,權聞而嘉之。及討江夏,以東部少事,命紘居守,避領所職。權以紘有鎮守之勞,欲論功加賞。紘厚自挹損,不敢蒙寵,權不奪其志。每從容侍燕,微言密指,常有以規諷。初,權於群臣多呼其字,惟呼張昭曰張公,紘曰東部,所以重二人也。
後,權以紘為長史,從征合肥。合肥城久不拔,紘進計曰:「古之圍城,開其一面,以疑眾心。今圍之甚密,攻之又急,誠懼並命戮力。死戰之寇,固難卒拔,及救未至,可少寬之,以觀其變。」議者不同。會救騎至,數至圍下,馳騁挑戰。權率輕騎將往突敵,紘諫曰:「此乃偏將之任,非主將之宜也。」權納紘言而止。明年將復出軍,紘又諫曰:「今麾下值困厄之際,有扶危之功,宜廣開播殖,任賢使能,務崇寬惠,順天命以行誅,可不勞而定也。」於是遂止不行。
紘建計宜出都秣陵,權從之。令還吳迎家,道病卒。臨危,授予靖留箋於權,以「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殷殷。卒時年六十。權省書流涕。
譯文
張紘,字子綱,廣陵人。他去京城遊學,被舉薦為茂才。大將軍何進、司空荀爽徵召他擔任屬官,他都稱病不去就職。(後來)他去江東避難。孫策創業時,就(登門)獻上禮物給張紘。孫策上表讓張紘擔任正議校尉,張紘與張昭一起為孫策出謀劃策。後來呂布偷襲攻取徐州,趁機擔任徐州牧,不想讓張紘跟着孫策做事。呂布追舉張紘為茂才,(派人)傳送文書徵召張紘。張紘內心討厭呂布,認為屈身做呂布的屬下是很恥辱的事情。孫策也十分看重珍惜張紘,想要用他來輔佐自己,不讓張紘去。說:「海中出產明珠,所存在的地方才當作是寶物。楚國有人才,晉國可以任用。英武偉岸的君子,被所結交的人珍愛,為什麼一定要從本州搜尋人才呢?」張紘跟隨孫策討伐丹楊,孫策親身上戰場,張紘進諫說:「主將,是三軍性命聯繫的關鍵。主公不應該輕率作為,親自攻擊小賊。希望您看重上天授予您的使命,不要讓國內上下人等感到危險害怕。」
建安四年,孫策派張紘捧着奏章拜表到許都的皇宮。張紘被(曹操)留下來擔任侍御史。曹操聽說孫策去世,想要趁東吳舉喪討伐。張紘進諫,認為乘人舉喪(進攻),已經不符合古代的仁義之道了,如果沒能攻下,會成為仇敵放棄友好的關係,不如趁這個機會厚待東吳。曹操想要讓張紘輔佐孫權成為(曹家的)附庸,讓張紘出任會稽東部都尉。
當初,琅琊趙昱擔任廣陵太守,考察舉薦張紘為孝廉,趙昱後來被笮融殺害,張紘非常悲憤,但是卻沒有能力討伐笮融。趙昱門戶滅絕(沒有後代香火)。等到張紘擔任東部都尉時,派主簿到琅琊設置祭禮,並尋找趙昱的親族做他的後代,張紘寫書信囑託琅琊相臧宣(為趙昱續繼香火)。臧宣讓趙昱的宗族中的一個五歲男孩承擔趙昱的香火祭祀。孫權聽說這件事以後嘉獎(讚賞)張紘。
等到孫權討伐江夏,因為東部很少有事端,孫權命令張紘留守,空封(東部都尉)職位而不到職做事。孫權因為張紘留守的功勞,想要對他論功行賞。張紘深深地作揖謙讓貶低自己,不敢承受恩寵,孫權不能強行改變他的意願。張紘常常悠閒地陪同孫權赴宴,委婉勸說,暗中指點,常有辦法來規勸孫權。當初,孫權在眾大臣中,大多直呼臣子的字,只有稱呼張昭為張公,稱呼張紘為東部,這是孫權看重他們兩個人的表現啊。
後來孫權讓張紘擔任長史,跟隨自己征討合肥。合肥城久攻不下,張紘進獻計策說:「古代圍城,開啟包圍圈的一面,來讓敵人的心裡猜疑。現在包圍如此緊密,進攻又急迫,敵人實在害怕才會合力拚命抵抗。拚死作戰的敵人,本來就難以倉促攻取,趁着救兵未到,可以稍微放鬆包圍,來觀察形勢的變化。」參與商議的人不贊同。恰逢敵人增援的騎兵到達,多次來到包圍圈外,騎馬來回奔馳挑戰。孫權想率輕騎兵突擊敵人,張紘進諫說:「這是一個偏將的責任,這不是一個主將應該做的事。」孫權採納張紘的建議然後停止出擊。回軍以後,第二年將要再次出兵,張紘又進諫說:「現在您正值困難重重之時,有匡扶危難的功勞,應該廣開土地,進行農業生產。任用賢人能吏,致力於寬緩仁慈的工作,順應天命誅殺惡人,可以不用勞累就平定天下。」於是孫權停止出兵不再出發。
張紘建議,應該以秣陵為都城,孫權聽從他的建議。孫權讓張紘回到蘇州迎接家眷,在半路上張紘就去世了。臨死之前,張紘留給他的兒子張靖一封信箋帶給孫權,用「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這樣的話懇切地勸導孫權。張紘去世時六十歲。孫權看到這封信箋時淚流滿面。[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