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張裔傳
三國志·張裔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目錄
原文
張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也。治公羊春秋,博涉史、漢。汝南許文休入蜀,謂裔干理敏捷,是中夏鍾元常之倫也。劉璋時,舉孝廉,為魚復長,還州署從事,領帳下司馬。張飛自荊州由墊江入,璋授裔兵,拒張飛於德陽陌下,軍敗,還成都。為璋奉使詣先主,先主許以禮其君而安其人也,裔還,城門乃開。先主以裔為巴郡太守,還為司金中郎將,典作農戰之器。先是,益州郡殺太守正昂,耆帥①雍闓恩信著於南土,使命周旋,遠通孫權。乃以裔為益州太守,徑往至郡。鬮遂趑趄!不賓,假鬼教曰:「張府君如瓠壺,外雖澤而內實粗,不足殺,令縛與吳。」於是遂送裔於權。
會先主薨,諸葛亮遣鄧芝使吳,亮令芝言次可從權請裔。裔自至吳數年,流徙伏匿,權未之知也,故許芝遣裔。裔臨發,權乃引見,問裔日:「蜀卓氏寡女,亡奔司馬相如,貴上風俗何以乃爾乎?」裔對日:「愚以卓氏之寡女,猶賢於買臣之妻。」權又謂裔日:「君還,必用事西朝,終不作田父於閣里也,將何以報我?」裔對日:「裔負罪而歸,將委命有司。若蒙僥倖得全首領,五十八已前父母之年也,自此已後大王之賜也。」權言笑歡悅,有器裔之色。裔出閣,深悔不能陽愚,即便就黯,倍道兼行。權果追之,裔已入永安界教十里,追者不能及。
既至蜀,丞相亮以為參軍,署府事,又領益州治中從事。亮出駐漢中,裔以射聲校尉領留府長吏,常稱日:「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其明年,北詣亮諮事,送者數百,車乘盈路,裔還書與所親日:「近者涉道,晝夜接賓,不得寧息,人自敬丞相長史,男子張君嗣附之,疲倦欲死。」其談啁流科,皆此類也。少與犍為楊恭友善,恭早死,遺孤未數歲,裔迎留,與分屋而居,事恭母如母。恭之子息長大,為之娶婦,買田宅產業,使立門戶。撫恤故舊,振贍衰宗,行義甚至。加輔漢將軍,領長史如故。建興八年卒。子筆嗣,歷三郡守監軍。筆弟都,太子中庶子。
【注】①趑趄( zlju):躊躇不定,懷有二心。②談啁(tiao)流速:談吐詼諧機靈敏捷。
譯文
張裔,字君嗣,蜀郡成都人。他研究《公羊春秋》,廣泛涉獵《史記》、《漢書》。汝南人許文休入蜀後,認為張裔幹練敏捷,是中原一帶鍾繇一類的人物。劉璋時期,張裔被薦舉為孝廉,任魚復縣縣長,回到州里任州署從事,兼任帳下司馬。張飛從荊州由墊江進入蜀地,劉璋授予張裔軍隊,讓他在德陽陌下抵禦張飛,結果張裔兵敗,退回成都。作為劉璋的信使前往會見劉備,劉備答應他一定對劉璋以禮相待並安撫劉璋的部下,張裔回到成都,於是開城歡迎劉備,劉備任命張裔為巴郡太守,回成都後任司金中郎將,負責農具、兵器的製造。在這之前,益州郡人殺死該郡太守正昂,有位年長的首領雍闓,他在南方一帶威望名聲很高,便派人四處活動,還遠往孫權那裡求情。不料朝廷讓張裔當上了益州太守,徑直赴郡所上任。雍闓於是鬧彆扭不服氣,他借鬼教鼓動人說:「張府君像只葫蘆,外面雖說光亮但內面實際很粗糙,不值得殺他,命令你們把他縛綁送往吳國。」於是他們把張裔押送給孫權。
值劉備去世,諸葛亮派遣鄧芝出使東吳,諸葛亮教鄧芝言談之間可向孫權提出請求放還張裔。張裔自從到東吳,幾年來一直流放隱居,孫權並不知道他這個人,故此准許了鄧芝的請求放還張裔。張裔臨走前,孫權召見他,問他說:「蜀地卓氏的寡婦,和司馬相如私奔,貴地風俗怎麼會是這個樣子?」張裔回答說:「我認為卓家守寡的女子,比朱買臣妻子賢慧得多。」孫權又對張裔說:「你回國後,一定要為西蜀效力,終不會像個農夫呆在鄉間小巷裡,那麼你將用什麼報答我呢?」張裔回答說:「張裔負罪回國,將把自家性命交給朝廷安排;如果能僥倖保得住腦袋,則我五十八歲以前是父母給的生命,自此以後則是大王您恩賜的歲月。」孫權歡悅地談論着,有欣賞張裔才能的意思。
回到蜀國後,丞相諸葛亮用張裔為丞相府參軍,代行相府政務,又兼職益州治中從事。諸葛亮出軍駐守漢中,張裔以射聲校尉身份兼留府長史,經常稱讚說:「丞相賞賜不遺漏關係疏遠的人,懲罰不寬容關係親近的人,官爵無功不可得,刑罰富貴權勢不得免,這就是聰明能幹者和愚昧平凡者都能忘身為國的原因。」第二年,張裔北上去見諸葛亮諮詢有關事務,送行的人數百,車馬都堵滿了道路,張裔回信對親人說:「前幾天動身上路前,晝夜接待來訪的人客,得不到休息,人們敬重的是丞相長史這個職銜,兒子君嗣附在這一職位上,故此疲倦得要死。」他談吐詼諧機靈快捷,都像這樣。張裔年少時與犍為人楊恭十分友好,楊恭早年去世,留下的孩子沒有幾歲,張裔將楊家人接到自己家中,分房屋給他們住,侍奉楊恭母親就像自己的母親。楊恭的兒子們長大後,又為他們娶妻,購買田宅產業,讓他們自立門戶。撫恤舊友的家屬,幫助救濟衰落的家族,十分講義氣。後加封輔漢將軍,兼任長史照舊。建興八年(230),張裔去世。他的兒子張縠繼承他的爵位,歷任三個郡的郡守和監軍。張縠弟弟張郁,任太子中庶子。 [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