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王凌傳
三國志·王凌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目錄
原文
王凌字彥雲,太原祁人也。凌舉孝廉,為發乾長,稍遷至中山太守,所在有治,太祖闢為丞相掾屬。
文帝踐阼,拜散騎常侍,出為兗州刺史,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臨江,夜大風,吳將呂范等船漂至北岸。凌與諸將逆擊,捕斬首虜,獲舟船,有功,封宜城亭侯,轉在青州。後從曹休徵吳,與賊遇於夾石,休軍失利,凌力戰決圍,休得免難。仍徙為揚、豫州刺史,鹹得軍民之歡心。始至豫州,旌先賢之後,求未顯之士,各有條教,意義甚美。進封南鄉侯,邑千三百五十戶,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是時,凌外甥令狐愚以才能為兗州刺史,屯平阿。舅甥並典兵,專淮南之重。凌就遷為司空。司馬宣王既誅曹爽,進凌為太尉,假節鉞。凌、愚密協計,謂齊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長而才,欲迎立彪,都許昌。愚遣將張式至白馬,與彪相問往來。凌又遣舍人勞精詣洛陽。語子廣,廣言:「廢立大事,勿為禍先。」愚復遣式詣彪,未還,會愚病死。凌陰謀滋甚,遣將軍楊弘以廢立事告兗州刺史黃華,華、弘連名以白太傅司馬宣王。宣王將中軍乘水道討凌先下赦赦凌罪又將尚書廣東使為書喻凌大軍掩至百尺逼凌凌自知勢窮乃乘船單出迎宣王遣掾王彧謝罪送印綬節鉞。軍到丘頭,凌面縛水次。宣王承詔遣主簿解縛反服,見凌,慰勞之,還印綬節鉞,遣步騎六百人送還京都。凌至項,飲藥死。乃窮治其事,彪賜死,諸相連者悉夷三族。朝議咸以為《春秋》之義,齊崔杼、鄭歸生皆加追戮,陳屍斫棺,載在方策。凌、愚罪宜如舊典。乃發凌、愚冢,剖棺,暴屍於所近市三日,燒其印綬朝服。親土埋之。
譯文
王凌,字彥雲,太原祁縣人。王凌被舉薦為孝廉,任發乾縣長,逐漸升至中山太守,他所任官職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曹操徵召他為丞相府屬官。
曹丕即位,任命王凌為散騎常侍,調出京都任兗州刺史,和張遼一起到廣陵討伐孫權。到江邊,夜裡颳起大風,孫權大將呂范等部的船隻漂到了長江北岸。王凌和眾將領出迎痛擊,斬殺和俘虜許多敵人,繳獲許多敵人船隻,立下戰功,被封為宜城亭侯,轉任青州刺史。後隨從曹休徵伐東吳,在夾石與敵軍遭遇,曹休軍隊失利,王凌奮力拚死突圍,使曹休倖免於難。又轉任揚州、豫州刺史,都能得到軍民的歡心。剛到豫州時,王凌表彰當地先賢的後代,求訪沒有顯達的俊才,各有法令教化,聲譽極好。王凌晉封南鄉侯,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戶,又遷升車騎將軍、儀仗與三公相同。
當時,王凌的外甥令狐愚憑藉自己的才能,任兗州刺史,屯兵平阿縣。舅甥倆一同掌握兵權,專權掌握淮南的重大權力。王凌不久調回京都升官當了司空。宣王司馬懿殺死曹爽後,晉升王凌為太尉,並賜予朝廷的符節與斧鉞。王凌、令狐愚秘密商議,認為齊王曹芳沒有君德居於天子之位,楚王曹彪年長而又有才,想要迎立他繼位,建都許昌。令狐愚就派部將張式到白馬,與曹彪互相問候,建立聯繫。王凌又派賓客勞精到洛陽,對兒子王廣說了他們的打算,王廣說:「廢立皇帝這是大事,不要成為禍患的開始。」令狐愚又派張式拜訪曹彪,還未等張式回來,令狐愚就病死了。
嘉平二年(250),熒惑(火星)出現在南斗星的位置上,王凌說:「斗中有星可能該出現一位突然顯貴的人物。」這時王凌舉兵廢帝的密謀策劃更加迫切,於是派部將楊弘把他打算廢齊王立楚王的想法告訴兗州刺史黃華。黃華、楊弘聯名把此事報告給太傅宣王司馬懿。司馬懿立刻率中軍沿水路討伐王凌,先下令赦免王凌的罪行,又帶着尚書王廣向東行,命令王廣寫信曉瑜王凌,同時大軍乘其不備迅速到達百尺逼近王凌。王凌自知大勢已去,於是乘船獨自一人出來迎接司馬懿,派部下王彧謝罪,交還朝廷所賜的印綬、節鉞。大軍逼近丘頭時,王凌讓人把自己雙手反綁站在水邊請罪。
司馬懿奉命讓主簿解開王凌的綁繩,將朝服送還王凌,召見王凌,慰勞他,又還給他印綬、節鉞,再派六百兵馬把王凌押送回京城。王凌走到項地,喝毒藥自殺。於是司馬懿徹底追查處理這件事。曹彪被賜死,凡與此事有牽連的人物都被滅掉三族。朝中的看法都認為按照《春秋》之義,齊國崔杼、鄭國歸生都在死後被施以刑戮,毀棺拋屍,這些在典籍上有明確的記載。王凌和令狐愚的罪行應該像過去典籍上記載的那樣受罰。於是挖開王凌、令狐愚的墳墓,劈開棺材,在鄰近的市肆暴屍示眾三日。又將他們的印綬、朝服一起燒掉。這之後有親友將其屍首掩埋。[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