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韓暨傳
三國志·韓暨傳出自《三國志》,史書是由西晉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歷史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1]
目錄
原文
韓暨字公至,南陽堵陽人也。同縣豪右陳茂,譖暨父兄,幾至大辟①。暨陽不以為言,庸賃②積資,陰結死士,遂追呼尋禽茂,以首祭父墓,由是顯名。舉孝廉,司空辟,皆不就。乃變名姓,隱居避亂魯陽山中。山民合黨,欲行寇掠。暨散家財以供牛酒,請其渠帥,為陳安危。山民化之,終不為害。
太祖平荊州,闢為丞相士曹屬。後選樂陵太守,徙監冶謁者。舊時冶,作馬排。每一熟石用馬百匹;更作人排,又費功力;暨乃因長流為水排,計其利益,三倍於前。在職七年,器用充實。黃初七年遷太常進封南鄉亭侯邑二百戶。
時新都洛陽,制度未備,而宗廟主祏③,皆在鄴都。暨奏請迎鄴四廟神主,建立洛陽廟,四時蒸嘗④,親奉粢盛⑤。崇明正禮,廢去淫祀,多所匡正。在官八年,以疾遜位。夏四月薨,諡曰恭侯。
[注]:①中國古代五刑之一。隋以前死刑的通稱。②受僱而為人勞作。③古代宗廟中所藏的神主。④泛指祭祀。⑤古代盛在祭器內以供祭祀的穀物。
譯文
韓暨字公至,南陽堵陽人。韓暨同縣豪族陳茂,曾經誣陷中傷韓暨父兄,幾乎令他們判死刑。韓暨表面上沒有反應,但卻暗地裡尋找死士,最終殺掉陳茂,用他的人頭祭祀父親,韓暨就因此出名。後舉孝廉,司空徵召,都不應命,更加改名換姓,隱居在魯陽山中。遇到山民結黨作賊,四處搶掠。韓暨拿出自己的家財來供給牛肉和酒,請來他們的首領,向他們陳說利弊。山民受到教育感化,最終不再為害百姓。
曹操占荊州,辟命韓暨為丞相士曹屬。後任樂陵太守, 監冶謁者。很早的時候用馬排,每一熟用很多馬;於是改用人排,韓暨又把流水改為水排,計算它的效率是用馬排的三倍。任內七年,器具都充實,獲朝廷下詔褒讚,加司金都尉,班亞九卿。曹丕稱帝後封宜城亭侯。黃初七年,到太常,進封南鄉亭侯,共兩百戶。
當時新都洛陽,制度還未完備,宗廟等都留在鄴城。韓暨建議迎鄴的神主到洛陽,建洛陽廟,四季定時參祭,尊崇正規禮儀而廢棄其他祭禮。使禮儀得以推崇,廢除了過度的祭祀,很多都得到了濟世糾正。在職八年後以病辭職。景初二年春天下詔韓暨說:「太中大夫韓暨,修養身心,使自己純潔清白,志向節操高尚,年過八十。遵守道義,可以算得上純粹忠實,老然而更加高尚的人。任命韓暨為司徒。「韓暨在同年四月逝世,葬法為土葬,諡恭侯。[2]
作者簡介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結束了分裂局面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