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張飛取巴郡原文及賞析
【釋詞】
【賞析】
張飛攻下巴郡城,令自己的軍隊「休殺百姓,出榜安民」。又義釋嚴顏,深得民心。張飛死後,百姓為他建廟宇,塑尊像,香火繚繞,祭祀不絕。
這首詩是後人所作的詠史詩。從張飛智取巴郡,義釋嚴顏的史實有感而發。張飛和諸葛亮分兵兩路取川,約好會於雒城,同入成都。還提出競爭,看誰奪了頭功。結果張飛先於諸葛亮到達,劉備不解,問:「山路險阻,如何無軍阻擋,長驅大進,先到於此?」張飛講了於路關隘,儘是嚴顏所管,都喚出投降,因此於路並不曾費分毫之力。還把義釋嚴顏之事,從頭說了一遍。張飛典型性格的核心是勇猛、粗豪、憨直,並形成了共名:猛張飛。但小說家對張飛的刻畫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側面、多色彩的。張飛也有狡黠的一面,有時略施小計,往往出奇制勝。智取巴郡、義釋嚴顏便是很好的一例。以至連諸葛亮也向劉備祝賀:「張將軍能用謀,皆主公之洪福也。」在瓦口隘張飛飲酒誘敵敗張郃時,諸葛亮又讚許地說:「翼德自來剛強,然前於收川之時,義釋嚴顏,此非勇夫所為也。」可見,詩的一開頭說張飛「生獲嚴顏勇絕倫」,概括得不夠準確,收服嚴顏老將,張飛靠的不是勇而是智。
「惟憑義氣服軍民」,從《三國演義》中許多情節的描寫來看,虐待殘害百姓,為不義;愛民惜物,乃是義。張飛攻下巴郡,教士兵「休殺百姓,出榜安民」,特別是收降了嚴顏,團結了巴蜀的人望,一路上二人肝膽相照,共圖大業,深得民心,是「義」的舉措。詩的作者很懂得這一點,因此從後世在西蜀的張飛廟祭祀紅火,香火不斷,「社酒雞豚日日春」,自然揭示了一個很明白的道理:得民心者受民愛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