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三多堂博物館

三多堂博物館

中文名稱;三多堂博物館

類別;歷史類

地點;太谷縣城西南五公里處北洸村東北角,

北臨南同蒲鐵路和108國道線

館藏精品:清明上河圖

三多堂博物館,位於太谷縣城西南五公里處北洸村東北角,北臨南同蒲鐵路和108國道線。它原是晉商巨富北恍曹家的一處壽字形宅院,外觀雄偉高大,形似城堡,獨立村北。宅院總占地面積10638平方米,建築面積6348平方米,保存着明、清、民國三代的建築群,陳列着無數珍品,是新開發的一處晉商文化旅遊景點。1995年10月開放,已成為晉中旅遊的熱點。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序言介紹

三多堂博物館是一部濃縮的晉商輝煌史。

山西太谷縣明清時代曾經出現過名噪一時的富商巨賈,他們由經商而致富後,紛紛攜帶巨額錢財榮歸故里,在家鄉太谷大興土木,置地建宅。於是太谷城鄉陸續出現了一座座深宅高樓大院。西方人曾將太谷稱為"中國的華爾街",而三多堂的主人曹氏家族堪稱這條華爾街上最有成就的商人。

曹家明末創業,順治年間發跡,乾陵、道光年間最為鼎盛,經商300年長盛不率。至民國27年統計,曹家經商300年,商號發展到640多座,錢財達1200萬兩,雇員達3.7萬人之多,商號遍及國內外,可謂盛極一時。位於山西省太谷縣城西南5公里處的太谷三多堂博物館,就是曹氏這個明清晉商傑出代表的一幢"壽"字型宅院,占地10638平方米,房屋277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該宅院建築風格古色古香,南北融通,結構獨特,雄偉高大,堪稱"中華民宅之奇葩",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套開闊的豪宅延續了明代古樸簡約的建築風格,在許多設計上體現了曹家富可敵國的大官商氣魄,也折射出明清兩朝"山西最富"的歷史面貌。據說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慈禧太后等人倉惶西逃出京,途中囊袋空空,盤纏不足,曾向晉商富戶的曹家借了一筆巨款。返京後,因為皇室虧空,慈禧便將價值連城的法國貢品--金火車頭鍾賜予曹家,以示抵債。這個故事雖然無法證實,但至少可以說明曹家富裕的程度。[1]

館藏文物

清明上河圖

明代大畫家仇瑛臨摹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卷長7.74米,寬0.45米,上有1643個人物,208頭牲畜,生動逼真,價值連城。《清明上河圖》原為宋人張擇端所繪,曹家所藏為明代四大才子之一仇英所摹,原作中把人間百態,三教九流全都濃縮起來的氣勢,仇英更是頗得神韻。專家說,這樣的藝術珍品國內極為罕見

百壽大屏風

所罕見的用92塊天然花紋大理石鑲成的"百壽大屏風",後部有上下各50個"壽"字型和三代帝王師祁 藻摘錄古代十七位學者啟導告誡後人的真跡文章。一百個壽字和文章均用陰刻手法刻於其上,又以金粉塗之。有"螺鈿鑲嵌貝殼鏡",用天然貝殼雕琢上民間吉祥圖案和"福祿壽"三星,當你選擇不同角度時,會呈現出不同色澤。據傳如果看到紅色則會官運亨通,看到粉色則要走桃花運,而黃色則預示着要發財致富了。

百壽大屏風據說原是孔祥熙準備送給蔣介石的禮物,但因為太大太重沒能搬運。這個屏風為核桃木所制,完全是卯榫結構,沒有一根鐵釘。它的珍貴之處很多,比如92塊大理石都用象骨包邊,100個字型各異的"壽"字都用金粉塗抹,遠看為陽刻,近看為陰刻,這個屏風曾有人想出1500萬美元購買。

清宮國寶金火車頭鍾

令人稱奇的是在"珍寶館"展出的清宮國寶金火車頭鍾,此系法國給清廷的貢品,用黃、白、烏三種金製成,重 84.50市斤,上鑲時鐘、晴雨表,上好發條可沿軌道而行進。這件國寶是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路經北恍向曹家借款的抵押物。

金火車頭鍾來歷不凡,原是法蘭西進獻給乾隆皇帝的貢品,一直珍藏於皇宮之中。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倉皇西逃,曹家曾借給她一筆巨款,但慈禧太后回到北京後,卻不想因為公開還款損了皇家"臉面"(也許,還不起的可能性更大),就把這個價值連城的寶貝賜給了曹家,算是還了借款。它由黃、白、烏三金合制而成,車頂裝一個自動報時的白金鈴鐺,中部裝有自動預報天氣陰晴變化的晴雨表,車頭會在烏金製成的鐵軌上有規律地來回開動,有如鐘擺,整點一到,車頂白鈴鐺又會自己搖響,幾點幾下,準確無誤

羽毛鏡

翡翠羽毛鏡是乾隆時製品,用越南翡翠鳥羽毛貼制而成。翡翠鳥的羽毛十分珍貴,富貴人家婦女耳墜或髮簪如貼上一點,就會覺得身份高貴了很多,但這個鏡子竟全用翡翠鳥羽毛貼制而成,價值可想而知。這面鏡子已歷經200餘年,但色彩艷麗如初。

華北第一筆趙鐵山書法

近代書法大家趙鐵山的真跡40餘幅,每一件都會讓人為之感嘆

主要陳列

三多堂博物館主要陳列有曹家經商史、明清古舊家俱展、瓷器展、珍寶展等四大項目。其中,曹家經商史反映了曹家歷代從艱辛的創業到創造輝煌和走向衰落的過程,有創業階段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輝煌時的"遼奉蒙俄六百座"、"福祿壽喜四合圍"、有衰落時"白煙一股瞬息間,千年瓦金落紛紛"。

參考資料

  1. 太谷三多堂博物館 ,山西省文化和旅遊資訊網 20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