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镇
三官镇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北临赵桥乡,南与古城镇 相连。据《亳州志》记载,三官在清初建有供奉道教的天官、地官、水官而得名;又因大多数人姓修也叫"修三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位于华北平原的淮河平原。全镇因种植核桃著称,被誉为全县最大核桃林场。京九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1]
目录
历史沿革
三官镇位于城南22公里龙凤新河西岸,因供奉天官、地官、水官的三官庙,且居民多姓修,故名"修三官庙",后改为"三官镇"。区内呈不规则块状聚落并向南延伸,为市核桃林场驻地。一林业为主兼并农业,生产核桃,亳州--古城公路经此。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三官镇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北临赵桥乡,南与古城镇相连。
地形地貌
安徽省北部的皖北平原,属于黄淮冲击平原土壤肥沃,境内有龙凤新河,清水河流经。
经济
第一产业
"亚洲最大核桃林场"位于安徽省亳州市(四大药都之一)谯城区三官镇(现为三官集),三官物产丰饶,盛产小麦,西瓜,棉花,中药材等农产品。最著名的是那万亩核桃林,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核桃林下走一走,保你活到九十九。由此可见当地人对核桃的青睐。核桃原产于羌胡,故又名胡桃,因其全身都是宝而倍受世人青睐。三官镇由于地质条件好,1960年国家决定在此投资建设亚洲最大的核桃林场,直属省林业厅,到1962年共育林3.7万亩,1963年省政府决定将其定名为"国营亳县核桃林场"。林场面积已达7.4万亩,年产核桃100万公斤。亳州核桃个大肉厚壳薄,壳坚肉脆,味香浓,营养丰富,极具滋补作用,作为当地的一大特产,过去主要供应军工和航天企业,现远销海外,成了当地大宗出口商品之一,被称为 "核桃王国"。
亳州核桃的种植至少有数百年历史,只是历代大多都是散种,产量不高。1960年城南40里三官集建起了当时为亚洲最大的核桃林场,直属安徽省林业厅。到1962年共育林3.7万亩,1963年省政府批准为"以场代队"的国营农场,定名为"国营亳县核桃林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场发展成为面积74000余亩的专业林场,年产核桃100万公斤以上,产品远销海内外,成了当地出口的大宗商品,被誉为"核桃王国"。
亳州核桃的品种较多,最有名的要数壳薄肉厚的新疆核桃了,这种核桃有小鸡蛋那般大,叩开薄壳,桃仁泛白,香气扑鼻,为诸核桃中之上品。每年8至10月,是核桃成熟的季节,当地有"七月(农历)里的核桃--满仁"的说法,为赶鲜市,当地农民将核桃外壳剥去,上市出售,名日"鲜核桃仁"。用这种鲜仁凉拌,味道清香别致,特别可口。[2]
社会事业
医疗卫生
全镇有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站20个,医疗点25个,共有医务工作者40人。有"五保"老人97人,全年支出赡养费58200元,民政救济20户,98人,发放救济金1.5万元。镇文化中心站1个。小学8所,其中: 镇小1所(内设小学部、初中部)。截止2006年底全镇所有村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村社公路通车里程63公里。全镇安装程控电话1300部,有移动电话3800部,家用电脑上网10台,建有移动、联通基站 各1座。场镇建设面积1.5平方公里,居民 2300人,集市贸易十分活跃。森林覆盖率46%。全镇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共有22个党支部,2006年底有党员472人。
教育事业
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巩固"普九"教育成果,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在校学生巩固率达100%,小学、初中普及率达100%,小学毕业升学率达100%。教育软硬件设施进一步加强,开设了电脑微机教学。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全镇计划生育率、综合节育率、人口出生率均在控制范围内,计生"三结合"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基础设施
广电设施实现了村村通工程,电视入户2100户,广播实现了共缆传输,全镇安装电话700门,为全镇人民致富提供了信息保证。安全管理工作各项措施到位,切实杜绝了重大事故隐患,无重大伤亡事故,确保一方平安。2004年全镇在县外打工的6000人,在省外打工的4200人,创收入3000万元。招商引资初见成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