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水庫消落區生態系統演變科學研究重點實驗室
三峽水庫消落區生態系統演變科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於2020年7月獲批,是長江委首批5個科技創新基地之一。實驗室面向國家水電開發科研戰略需求,研究解決水庫建設引起的消落區生態環境問題,致力於消落區分層生態治理與生態修復方案和消落區生態價值評價體系研究,進一步提高和完善工程運行減緩措施,補齊河湖生態修復的短板,研究方向主要為消落區生態系統天-空-地協同動態監測、消落區生態價值評價體系、消落區生態治理和生態修復模式及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目錄
相關資訊
重慶成立三峽水庫消落區保護與治理研究中心,提高消落區生態治理能力
4月25日,重慶市三峽水庫消落區保護與治理研究中心掛牌成立。該研究中心將提升重慶市三峽水庫消落區生態環境實時監測、生態治理與應急管理能力,支撐三峽工程[1]持續發揮和拓展綜合效益。
據介紹,三峽水庫消落區是指三峽水庫壩前水位(吳淞高程)從175米逐步消退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之間,在三峽水庫形成的特殊區域,以及該區域範圍內的孤島、庫岸岸線和新增淤積陸地。消落區是三峽庫區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重點區域,與長江綠色發展緊密相連。
重慶市三峽水庫消落區保護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吳勝軍介紹,由於周期性的水淹脅迫,消落區原有物種的生境條件被打破,原有植物群落退化,植物多樣性明顯下降。這些變化給消落區生態環境的穩定帶來了威脅。開展消落區管理重大問題的科學研究,採取工程性治理和生物性治理相結合的措施,加強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結合三峽水庫岸線保護與利用控制規劃,對消落區進行保護、修復和整治,成為保護三峽水庫的重要一環。
據了解,該研究中心由重慶市水利局和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共同組建,依託三峽生態環境研究所的科研骨幹及實驗平台,接受重慶市規劃自然資源局、重慶市林業局等部門的指導,負責組織開展重慶市三峽水庫消落區保護、治理、研究及技術信息服務工作。主要職責為構建重慶市三峽水庫消落區觀測研究站,組織開展重慶市三峽水庫消落區生態環境的監測和評估;開展重慶市三峽水庫消落區生態環境科學研究與應用技術研發,為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環境治理和防災減災提供科技支撐;為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預測和應對突發事件提供技術服務及諮詢。
重慶市水利局副局長盧峰表示,研究中心成立後,將面向重慶市三峽水庫消落區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建成重慶市三峽水庫消落區治理的重要創新技術服務平台及水利生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提升重慶市三峽水庫消落區生態環境實時監測、生態治理與應急管理能力,支撐三峽工程持續發揮和拓展綜合效益,成為重慶市三峽水庫消落區生態環境科學研究、生態治理與應急管理技術的引領者與踐行者。
據了解,自三峽水庫蓄水以來,重慶始終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因地制宜採取不同措施,宜草則草,宜木則木,以草為主,喬灌草相結合,有序推進消落區保護與治理,取得積極成效。
在消落區內,重慶構建了新的生態系統[2]。適應消落區濕地生態系統的蒼耳、牛鞭草、狗牙根等草本植物自然生長良好,植物群落結構趨於穩定,逐漸形成新的生態系統,維護了三峽庫區生態完整性和可持續性。
與此同時,消落區植被覆蓋度逐年提高,成為緩衝陸域污染物入庫的最後一道生態屏障,有效發揮滯留、降解地表徑流污染物和減少水土流失等生態功能,入庫污染負荷明顯減少,有力保護了三峽水庫水環境安全。75%以上的消落區有植物覆蓋,三峽水庫青山綠水間光禿禿的「黃色腰帶」面積、長度大幅減少,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美景逐漸煥發新風采、展現新魅力。
此外,重慶還在三峽水庫庫周地質災害隱患點全部進行了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216個地質災害點進行了治理,162公里庫岸進行了綜合整治,維護了庫岸穩定,有效保障了庫周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 ↑ 中國偉大工程:三峽工程,搜狐,2016-01-06
- ↑ 【科普性匯總】生態系統的類型,搜狐,2019-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