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三條筋

三條筋,中藥名。為樟科植物柴樟Cinnamomum tamala (Ham.) Nees et Eberm.的樹皮或葉。

分布於湖北、四川、雲南等地。具有活血止血,接骨生肌之功效。

常用於外傷出血,跌打損傷,吐血,衄血,骨折,燒傷,燙傷。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三條筋
  • 別 稱;柴桂、小華草、香葉子樹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毛茛目
  • 科;樟科
  • 屬;樟屬
  • 種;柴樟
  • 分布區域;湖北、四川、雲南採收時間全年可采
  • 用量;內服:研末;外用:研末酒敷

目錄

1 入藥部位

2 性味

3 歸經

4 功效

5 主治

6 用法用量

7 使用注意

8 採集加工

9 毒性

10 形態特徵

11 生長環境

12 藥材性狀

13 藥理作用

14 相關論述

15 附註

入藥部位

樹皮或葉。

性味

味甘、辛,性溫。

歸經

歸脾、胃、腎經。

功效

活血止血,接骨生肌。

主治

用於外傷出血,跌打損傷,吐血,衄血,骨折,燒傷,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外用:研末酒敷。

使用注意

葉:本品對膀胱有害。

採集加工

全年可采。切碎曬乾。

毒性

樹皮:有小毒(《皮膚病實用中藥學》)。

形態特徵

柴樟:喬木,高達20米,胸徑20厘米;樹皮灰褐色,有芳香氣。枝條圓柱形,茶褐色,無毛,幼枝炙少具稜角,初時略被灰白微柔毛,後毛被漸脫落。葉互生或在幼枝上部者有時近對生,卵圓形、長圓形或披針形,長7.5-15厘米,寬(2-5)3-5.5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銳尖或寬楔形,薄革質,上面綠色,光亮,下面綠白色,晦暗,兩面無毛,離基三出脈,中脈直貫葉端,側脈自葉基5-10毫米處生出,斜向上弧曲,在葉端之下消失,與側脈在上面稍凸起,下面卻十分凸起,橫脈波狀,細脈網狀,均在兩面多少明顯;葉柄長0.5-1.3厘米,腹面略具溝槽,無毛。

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長5-10厘米,多花,分枝,分枝末端為3-5花的聚傘花序,總梗長1-4厘米,與各級序軸疏被灰白細小微柔毛。花白綠色,長達6毫米;花梗長4-6毫米,纖細,被灰白細小微柔毛。花被外面疏被內面密被灰白短柔毛,花被筒倒錐形,短小,長不及2毫米,花被裂片倒卵狀長圓形,長約4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鈍。能育雄蕊9,花絲被灰白柔毛,第一、二輪雄蕊長3.8毫米,花葯卵狀長圓形,長1.3毫米,藥室4,內向,花絲細長,長達2.5毫米,無腺體,第三輪雄蕊長4毫米,花葯長圓形,長1.5毫米,藥室4,外向,花絲長約2.5毫米,下部1/3處有一對具細柄的卵狀心形的腺體。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被柔毛,長1.7毫米,先端三角狀箭頭形,具長柄。子房卵球形,長1.2毫米,被柔毛,花柱細長,長3.6毫米,柱頭小,不明顯。成熟果未見。花期4-5月。

生長環境

生於雜木林中或林邊。分布於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藥材性狀

樹皮呈槽狀、半筒狀或不規則塊,厚0.4-1.5cm。外表面灰棕色,粗糙,有時可見灰白色斑紋。內表面暗紅棕色,劃之油痕不明顯。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內外分層不明顯,外層較厚。切面有眾多略具光澤的黃白色斑點,內層較薄,深棕色,油性強。具樟樹氣,味辛、微甜。

藥理作用

1、抑制細菌、病毒作用;

2、刺激汗腺,擴張皮膚血管作用;

3、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增加胃腸蠕動作用;

4、強心鎮痛,止痛作用;

5、對胃有局部刺激作用。

相關論述

1、《雲南中草藥》:「止血,接骨通經活絡

治消化道出血,外傷出血,跌打損傷,骨折。」

2、《湖北中草藥土方土法》:「治燒傷,燙傷。」

附註

同屬植物鈍葉樟C. obtusifolium Nees亦應用於臨床。[1]

參考文獻

  1. 三條筋,藥品通,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