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匯鎮(四川省渠縣下轄鎮)
三匯鎮(四川省渠縣下轄鎮)是四川省達州市渠縣下轄鎮,地處四川盆地東部,大巴山南麓、華鎣山西麓,是渠縣的歷史文化古鎮,轄5個社區、14個行政村[1]。截至2020年,幅員面積達到148平方公里,[2]常住人口2.5萬餘人。[3]三匯鎮地勢東部高、西部低,北部高、南部低,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被評為「四川四大經濟重鎮」「全國重點鎮」。
鎮北有巴河、鎮東有洲河交匯於鎮前流入渠江,故名三匯鎮。明末清初興集,清雍正十一年(1733)屬渠縣分縣。1940年設三匯鎮。[1]境內擁有三江六碼頭、農樂小三峽等旅遊景點。[1]
目錄
經濟
鎮內有中鐵二十三局集團公司川東水泥廠、三匯特醋等中央、省、市、縣屬企業54家,
金融機構:
中國銀行(渠縣三匯支行)
中國工商銀行(三匯鎮社區銀行)
中國農業銀行(渠縣三匯儲蓄所)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渠縣三匯支行)
四川省農村信用合作社(渠縣三匯分社)
達州市商業銀行(渠縣三匯支行)
三匯鎮是1994年全省首批100個試點小城鎮之一,通過近10年的建設發展,基礎設施條件齊備,有可供開發的統征土地500畝對外招商,政策優惠。有建於明代的白塔寺、老龍洞等可供旅遊休閒,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臨近鄉鎮及其他市縣來此務工經商者眾多,商業購銷兩旺,市場繁榮,經濟活躍,教育、衛生事業蓬勃發展。
規劃建設
三匯鎮編制了8-10平方公里小城市面積、8-10萬人口的城市規劃,先後實施了一個廣場、一條幹道、一個示範居住小區、兩所醫院、三所學校、四座公園的建設或規劃。目前,彩亭廣場二期正加緊建設,彩亭大道建成通車,匯興時代居住小區建設完工,盛世華庭、五鑫花園、彩印大廈、世紀新城、大井街景、江都新城等片區改造項目全面推進。精神衛生保健院已完成規劃選址和拆遷搬遷等工作,擬拍賣的40000平方米商住用地正製作出讓方案,渠匯路正加緊建設,達營高速即將開工,渠江航道正規劃升級改造,州河大橋已完成立項和規劃選址,達渠快速通道初步設計方案已編制完成。
渠縣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期間與三匯代表座談時,鼓勵和指導三匯創建全縣非地震災區災後重建示範鎮。為此,三匯鎮謀劃實施了災後重建系統工程,從規劃調整、農房重建、產業重建、基礎重建、生態重建、精神家園重建等八個方面全面開展災後重建。目前建成三個綜合體、一個聚居點,水、電、氣、路、治污全面配套,400多戶災民喜遷新居。轄區內工商企業生產經營能力恢復或超過災前水平。8-10平方公里8-10萬人口的規劃通過市政府評審,城區電網改造完工,新建城區、北壩社區兩個水廠,新建天然氣儲氣站和輸氣複線,石佛灘併網發電取代關閉渠縣火電廠,110kv變電站和220kv輸電線動工建設,百億生豬產業項目之一的1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落戶響灘村,渠江西岸救災生命通道建設如火如荼。如今,大批災後重建項目已竣工投產投用。
概況
三匯鎮位於渠縣東北部,距縣城27.5千米。轄5個社區、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三匯英明街44號,海拔230米,距縣城40千米。襄渝、達成鐵路交匯過境並設站,公路與達(川)廣(元)公路相連。巴河、州河,渠江常年通航。
自古是川東重鎮,現為四川三大古鎮之一。古鎮依山傍水,盤踞在三江交匯處的一個碩大的磐石之上(當地人稱「石磐」)。古蹟有宋代渠州古城「禮儀城」、建於清道光年間白塔。
沿革
清雍正8年(1730年)設分縣署,署理渠縣上北路政務,統領涌興、貴福、文崇(今達川區的龍會、陳家、渡市,大竹的柏林、清河、楊家、回龍場等地)。
民國24年(1935年)撤分縣,前後歷時達206年。
1940年設三匯鎮。1996年,面積3平方千米,人口2.6萬人,轄北壩菜場和以序數命名的9個居委會。
2002年底,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33800人,其中農業人口1500人,轄6個居委會、1個菜場村。2004年,將原石佛鄉及原匯西鄉的浪溪、深井、登峰、重石、金河、洞溝、西坪、白塔8個村和匯南鄉的南埡、大盤、長久3個村併入三匯鎮。
【郵編】635208【2010年代碼及城鄉分類】511725104:~001 121興民社區 ~002 121向陽社區 ~003 121環城社區 ~004 122北壩社區 ~005 122川水社區 ~200 122長久村 ~201 122大盤村 ~202 220金河村 ~203 220五金村 ~204 122深井村 ~205 220重石村 ~206 220白塔村 ~207 122西坪村 ~208 220響灘村 ~209 220官田村 ~210 220新勝村 ~211 220大洞村 ~212 220方碑村 ~213 220三溪村
區劃
1953年2月,據西南軍政委員會《關於城市和場鎮政權建設的初步意見》,將全縣51個鄉增劃為86鄉,其中石佛鄉、陳家鄉(原安南鄉)為復置。9月,進一步實行小區小鄉制,86個鄉析置為124鄉。鄉名先後更改的有:鳳凰鄉更為河西鄉,桂馥鄉更名貴福鄉,靖邊鄉復更為靜邊鄉。渠城非農業人口1萬左右,不夠設市條件仍稱城關區;三匯仍為相當區級鎮;其餘場鎮非農業人口均在1500人以下,全部作為鄉。鄉鎮以地名命名。
1956年前後,調整合併鄉政,初為2鎮81鄉。3月,劃龍會鄉歸達縣轄。至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時,全縣有82鄉和城關,三匯兩個區級鎮。
1996年,鎮轄6個街道居民委員會、1個菜場村民委員會,全鎮幅員面積3平方公里。
2002年底,轄6個居委會、1個菜場村,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33800人,其中農業人口1500人。
2004年,撤銷三匯區,將原石佛鄉及原匯西鄉的浪溪、深井、登峰、重石、金河、洞溝、西坪、白塔8個村和匯南鄉的南埡、大盤、長久3個村併入三匯鎮。
2012年三匯鎮幅員面積58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7個社區(川水,環城,向陽,興民,西坪,北壩,三溪)輻射十幾萬人。
2020年,行政區劃調整後的渠縣三匯鎮,幅員面積達到148平方公里,轄38個行政村(社區)。
鄉鎮概況
三匯特醋創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鍋罐興起於清嘉慶十年(1805)火柴發端於清宣統二年(1910),光緒33年創建的三匯商會轄19個商幫,一時間商賈雲集,熱鬧非凡。上世紀八十年代,川東北的糧米、山貨、木材,重慶、上海的百貨、食鹽多經三匯周轉,與重慶白沙、江油中壩、金堂趙家渡並稱全川四大經濟重鎮
三匯歷史聲名遠播,是渠縣乃至川東的工業強鎮,水路、鐵路運輸發達。溯明清,沿民國,三匯就以產煤、石膏、林木、柑橘、甘蔗、茶葉、釀酒、造醋、火柴、鍋罐、造船、冶鐵、陶瓷等聞名全川,乃至全國。三匯鎮農業特產柑橘,由於柑橘品種多價格低質量好,每年柑橘收穫的季節都會吸引大批外商前來採購,採購的柑橘部分被直接銷往周邊乃至全國省市,部分被包裝或深加工成柑橘產品銷售,80年代非常紅火的國有企業----三匯鎮飲料廠就是以柑橘深加工為主的企業,除此外三匯鎮的苧麻業也十分發達。
民國30年,有國營和私營造船廠10餘家,工場30餘處,上游州、巴兩河達縣、宣漢、萬源、平昌、巴中、通江、南江七縣的米糧、山貨、木材,下游廣安、合川、重慶的百貨、食鹽多經三匯周轉,光緒三十三年(1907)所建商會就管轄19個商幫,抗戰前後有專業商號或商店262個,其中茶館30家,旅館25家,設有銀行辦事處5個,一時間三匯鎮熱鬧繁榮,大小船塢密密麻麻覆蓋,三匯成為了遠近聞名的「不夜城」。
三匯鎮北有巴河、鎮東有州河交匯於鎮前匯成渠江,故名三匯鎮,州、巴、渠江貫穿境內,地形呈東西縱向塊狀展布,東高西低。其海拔高度230米,氣候溫和。三匯鎮交通方便,鎮內有襄渝鐵路和達成鐵路交匯站------成都鐵路局三匯鎮站(三等站)
8平方公里8萬人口的規劃通過市政府評審,城區電網改造完工,新建城區、北壩社區兩個水廠,新建天然氣儲氣站和輸氣複線,石佛灘併網發電取代關閉渠縣火電廠,110kv變電站和220kv輸電線動工建設,百億生豬產業項目之一的1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落戶響灘村,渠江西岸救災生命通道建設如火如荼。
2012年三匯鎮規劃建設西坪新區,設西坪新區為新鎮政府所在地,渠縣三匯鎮西坪新區彩亭大道(主幹道)與2013年11月28日貫通建成通車。並與當年成功申請成為國家級重點鎮。
2014年渠縣西岸救災生命通道(南大梁高速,達營高速連接線)渠縣--土溪段全面貫通,土溪--三匯鎮-涌興段正在全面建設中,預計2015年上半年全面建成通車。
地理
渠縣三匯鎮位於達州市西南部,與達州、渠縣山水相連,城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7°09』,北緯30°02』,幅員面積達到148平方公里。
地貌
渠縣三匯鎮處於四川盆地川東平行嶺谷區和川中紅層丘陵區的過渡地帶,地勢總趨勢是東部高、西部低,北部高、南部低,東部與大竹縣交界的牛乃尖—雲霧山一線之華鎣山脊為三匯鎮最高峰脊,海拔高程800—1000米,是三匯鎮最高一級古夷平面。
氣候
三匯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類型,氣候溫和濕潤,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7.6℃,1月份平均氣溫6.6℃,8月份平均氣溫28.1℃,年平均降雨量1068.5毫米。
資源
礦產、水資源
截至2012年,三匯礦產資源富集:有煤炭儲量5000萬噸,石灰石儲量15億噸,石膏儲量8億噸,河砂、卵石、青石無數。
三匯水電資源豐富
鄰鎮 10公里內三座大壩、五座電站年發電量11億度。天然氣供氣站1座,水資源豐富。
生物資源
截至2012年,三匯擁有生物資源90餘種。
人口
2002年底,面積2.6平方千米,人口33800人,其中農業人口1500人,轄6個居委會、1個菜場村。
2010年三匯鎮幅員面積58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7個社區(川水,環城,向陽,興民,西坪,北壩,三溪,大盤)總人口8萬餘人。
2014年三匯鎮幅員面積58方公里,轄11個行政村、8個社區(川水,環城,向陽,興民,西坪,北壩,三溪,大盤)人口8萬餘人。
2017年,總人口45328人。
截至2020年7月,人口10.5萬人,場鎮常住居民2.5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