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上義鎮位於紫金縣西南部,東與紫金縣藍塘鎮相鄰,南與惠東縣多祝鎮相連,西與惠州市惠城區橫瀝鎮相接壤,北與紫金縣好義鎮、鳳安鎮連接,距紫金縣城80公里、惠州市區70公里,深圳市區165公里、廣州市區212公里。全鎮總面積17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4437畝、山地面積24萬畝。下轄7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總人口2.6萬人。

目錄

歷史沿革

上義地域,秦漢時期屬南海郡博羅、龍川兩縣之地。宋、元兩代屬歸善、長樂兩縣之地。明朝隆慶三年(1569)成立永安縣,屬惠州府古名都,清代保留建制。民國元年(1912年)裁府設道,屬潮循道永安縣。民國三年(1914年)1月改永安縣為紫金縣,屬紫金縣。

「上義」之名據說是出自光輝鄉嶺頭圍關帝廟一幅楹聯:「上扶漢室,義結桃園」,取其聯首兩字,故名「上義」。明、清代屬古名都上義約(社)。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第一區上石鄉。1930年屬第一區上好鄉。民國三十年(1941年)上義、好義合併為尚好鄉,屬第一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尚好鄉改名為廣義鄉。建國初期仍設區,上義劃為第二區好義鄉,1952年5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成立上義鄉。1958年10月屬好義人民公社。1961年4月成立上義人民公社。1968年3月併入好義人民公社。1973年4月恢復上義人民公社。1983年9月撤社設區,成立上義區公所。1987年4月撤區改鎮,成立上義鎮。

2000年行政下轄招元上義光輝卷蓬吉洞郊田葉西等7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

鎮名相傳出自嶺頭圍關帝廟的一副楹聯「上扶漢室,義結桃園」。境域明清時屬古名都上義社(約)。民國18年(1929年)屬第一區上義鄉,民國30年屬第一區尚好鄉,民國34年改為廣義鄉。

建國初屬第二區好義鄉,1952年屬第七區,1957年12月成立上義鄉,1958年10月屬好義公社,1961年4月分立上義公社,1963年3月併入好義公社,1973年4月再次恢復上義公社,1983年9月撤社設區,1987年4月改設上義鎮。位於縣境西南部,東連藍塘,西接惠陽縣梁化、大嵐,南鄰惠東縣松坑,北臨好義、鳳安。鎮府駐地上義圩,東北距縣城80千米。

1988年,上義鎮總人口3442戶1970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43人,總面積179.72平方千米,轄上義(徑子、花園、塘圍、羅漢、京坑、竹坑、干坑、果塘、上 9個自然村)、招元(下竹園、黃屋樓、大壩、田心、大嶺、老塘、紅旗、西園、石頭潭9個自然村)、光輝(蓮塘、山下、中心、黃坑、圍背、圍下、田心、水坑、勤興、和平、韓村角、紅旗、紅群、塘面、釘坑、子寨、船肚、上黃嶂18個自然村)、吉洞(林坑排、上洞、上樓、探村、白水磜5個自然村)、卷蓬(卷蓬、高崗、芙蓉、水角、紅光、徑尾、下樓、新光、田心、河背10個自然村)、郊田(郊田、燕窩、伯坳、上村、朝王、壁水、竹應、桐坑8個自然村)、葉西(草塘、林禾、石人、礦坑、圍光、探澗、半山、黃坑8個自然村)7個行政村和上義圩(佛子、下社、上社、樓背、圩頭、上樓、老屋7個自然村)1個居委會。[1]

2004年,全鎮轄招元、葉西、郊田、上義、光輝、吉洞、卷蓬7個行政村和上義1個居委會,52個自然村,總面積178.5平方千米,總人口21646人。

地理環境

上義鎮

上義鎮位於紫金縣西南部,東經114°48′,北緯23°17′。面積173平方公里。東與紫金縣藍塘鎮相鄰,南與惠東縣松坑鎮相連,西與惠州市惠城區大嵐鎮接壤,北與好義鎮、鳳安鎮連接。

上義鎮地處秋香江支流上義河上中游,地形沿上義河兩岸呈帶狀分布,地勢東西高,南北底,四面環山,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形成狹長地帶,象船形。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21.5℃,年均降雨量1744毫米,無霜期330天。

境內建有布格小型水庫,灌溉便利,宜於農業耕作。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品種多。水力資源豐富,建有布格水電站、飛雲寨一、二級水電站等。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鉛、鋅、重晶石、石灰石、紅麻石等。

該鎮盛產木材竹子松脂茶葉水果香菇木耳蜂蜜、三黃鬍鬚雞等。境內資源豐富,主要有鉛、鋅、重晶石、石灰石、紅麻石等礦產資源,飛雲寨原始森林、石岳峰、卷蓬九廳十八井、吉洞七十二塅、東江縱隊第七支隊游擊區遺址等旅遊資源,建有布格水電站、飛雲寨一、二、三級水電站、惠源電站、郊田電站、光輝黃坑梯級電站、吉洞電站等9座水電站。

城鄉分類

441621104:~001 121上義居委會 ~200 220光輝村 ~201 220吉洞村 ~202 220招元村 ~203 220葉西村 ~204 220郊田村 ~205 220卷蓬村 ~206 220上義村

人口姓氏

2000年,上義鎮總人口4179戶,21670人,其中,農業人口20490人,占人口總數的94.5%;非農業人口1180人,占總人口數的5.5%。從事第一產業5533人,第二產業2061人,第三產業 人,外出打工3099人,外地流入本地務工人口101人。此外,還有旅居海外的華僑及港、澳、台同胞278人。

上義鎮居民均為漢族,人數較多的姓氏有溫、孫、張、黃、廖、鍾、曾、賴、鄒、陳、邱、劉、古、楊、鄭等,均講客家話。

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方面,自1979年以來,上義鎮積極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計劃生育政策、法規,認真貫徹《廣東省計劃生育條例》。1979年人口出生率為19.2‰,計劃生育率為70.6%,自然增長率為9.6‰;1989年人口出生率為12.1‰,計劃生育率為76.6%。自然增長率為5.05‰。1998年10月投資25萬元,建築面積368平方米的上義鎮計劃生育服務大樓投入使用,並配備2名技術服務人員,配置有手術床、人流吸引機、顯微鏡、微波治療儀、B超等設備,可進行常規計生技術服務。

堅持以人為本,落實「三為主」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工作重心下移到村一級,將計劃生育工作納入經常化、法制化管理的軌道。鎮成立了計劃生育工作領導小組,計劃生育工作專業隊伍,鎮村兩級建立計劃生育辦公室、計劃生育協會、計劃生育服務所(室)、計劃生育婚育學校等。

落實人口目標管理責任制,做好術後回訪服務,抓好查環查孕,加強計生檔案卡、冊、表和「三欄、兩室、一校、一會」的管理。

2000年全鎮育齡夫婦3781對,落實結紮105例,上環154例,人流18例,引產19例,藥具6人,查環查孕3011人次。2000年人口出生率為11.65‰,計劃生育率為85.71%,自然增長率為6.37‰。2000年葉西村被省委、省政府評為計劃生育模範村;郊田村被市委、市政府評為計劃生育先進村;卷蓬村、吉洞村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計劃生育合格村。1991年上義鎮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計劃生育五好鄉鎮的稱號。2000年上義鎮被市委、市政府評為計劃生育先進鎮,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計劃生育先進鎮;上義鎮計生辦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辦公室。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前,上義鎮工業基礎薄弱,鎮內只有打鐵鋪、油榨、鞋業、木工等小作坊,以及老圩有衣車組1個,衣車工人15人。

上義鎮

改革開放以後,上義鎮有工商企業219 家,其中國營5家,集體5家,個體209家。在工業和手工業方面,主要有竹器加工、木器加工、鐵器加工、食品加工、糧油加工、水力發電、建築、建材、製衣等行業。

1987年,上義鎮充分利用山區資源優勢,發展竹木器加工業,建設竹器廠1個;木器加工廠1個,主要生產辦公桌椅、休閒桌椅,出口產品有541摺椅折桌等,遠銷香港、東南亞等地,年產值500多萬元,有工人150多人。充分發揮水力資源的優勢,70年代在上義村建設布格電站,裝機容量125千瓦,年發電量40萬千瓦時。1991年,在卷蓬村飛雲寨建設一、二級水力發電站,裝機容量720千瓦,年發電量180萬千瓦時,有工人19人。

在農業生產方面,已形成蔬菜基地1947畝,油茶基地1500畝,水果基地2850畝。1979年以來,投資1950萬元,改造中低產田7126畝,建設永久陂21座,開闢三面光渠道8公里,維修灌溉渠道35公里。全面推廣良種良法種植技術。大力發展花生種植和水果種植。至2000年末,全鎮花生種植面積3749畝,水果種植面積3175畝。

2000年,全鎮糧食播種面積29417畝,糧食總產量11925噸,稻穀總產量9780噸,花生總產量923噸,蔬菜總產量2470噸,水果產量493噸。「三黃雞」飼養量205731隻,生豬飼養量12444頭,出售和自宰三鳥97194萬隻。鎮內有集市,逢農曆二、五、八為圩日。

2000年,全鎮社會總產值7164萬元,其中工業產值132萬元,農業產值7032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709萬元,農貿集市成交額1900萬元,財政收入55萬元。2000年農村人均純收入3037元,比1978年572元增長5倍。1979年至2000年,農民新建樓房1558幢,建築面積26.9萬平方米,全鎮人均住房面積18.1平方米。

2009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56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05億元,農業總產值8944萬元,本級財政收入308萬元,人均純收入4947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1%、15%、6% 、6%和6%。全鎮有初級中學1所、小學13所,中學教職工62人、小學教職工120人,在校中學生1275人、小學生1988人;目前安裝光纖電視收視頻道戶1320戶;群眾裝有固定電話3016部。全年水稻播種面積1.7704萬畝,總產量7340噸,其中雜優稻種植面積占水稻播種面積的95%以上;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1400多畝;花生種植面積3839畝,總產量737噸。完成國稅127萬元、地稅126.9萬元、財政兩稅15萬元;上義農村金融信用存款餘額5695萬元,貸款餘額3357萬元;有個體工商戶125戶、從業人員346人。2009年,我鎮在全縣鎮級工作綜合考評中獲得第一名,主要經濟指標考核獲得一等獎。2010年6月,我鎮被廣東省評為「廣東省衛生先進鎮」,吉洞村被評為「省衛生先進村」。

2014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51億元,比去年增加10%,其中,工業總產值1.48億元,比增15%,農業總產值1.27億元,比增6%,第三產業總產值0.28億元,比增15%;完成稅收233萬元,比增24.6%,其中國稅118萬元,地稅112萬元,契稅3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8280元,比增10%。

社會文化

市政建設

建國初期,上義鎮圩鎮面積只有2萬平方米,僅有條6米寬、200米長的低標準、小石鋪就的街道。改革開放後,上義鎮根據近期、遠期的人口規模、居民區擴建以交通、能源、電訊、供水、供電、教育、衛生、商業、服務、文化、綠化等公共基礎設施,按現代化、城鄉一體化的構想,作出了科學規劃。1998年對全圩鎮作了總體規劃。

2000年,圩鎮居民1100多人,上義鎮圩鎮規劃區面積1.5平方公里,鋼混結構樓房4萬多平方米,圩鎮綠化面積1萬平方米,主要街道有2條,商業街道1條,市場1個,面積500平方米,1992年鋪設圩鎮街道長1公里。

有日供水5000立方米的自來水廠1個,供水網管總長8.5公里,與好義鎮共用3.5萬伏好義變電站,為上義鎮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電力。

交通郵電

上義鎮距紫金縣城80公里,至惠州市區75公里,到惠東縣城65公里,縣道板茅公路,貫穿全鎮,北至好義板子壩與省道相接11公里,南與惠東縣松坑鎮相連10公里。1994年10月,鎮政府多方籌集資金40萬元建成圩鎮南端的上義大橋。1995年縣、鎮投資500多萬元改造好義板子壩至上義圩鎮公路,鋪設長11公里,寬7米的柏油路面。1996年又投資400多萬元以相同標準改造鋪設上義圩鎮至茅田段共10公里柏油路面。

1998年投資25萬元擴寬改造圩鎮至郊田9公里村道。1999年投資18萬元擴寬改造圩鎮至葉西7公里村道。同時,兩條村道均配備2名村道養護專管員。

改革開放以來,全鎮基本實現了村村通郵,郵路長30多公里。1993年底開通了國內程控電話。1995年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同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村區通程控電話先進單位。2000年,全鎮安裝固定電話2150部。2000年底開通移動電話,有移動用戶515戶。

文教體衛

2000年,上義鎮有中學1所,小學13所,幼兒園1所,全鎮在校學生3905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全鎮重視抓教育工作,強化學校內部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中學、各小學均實現教學樓房化。上義中學屬初級中學,創辦於1974年,有教職員工56人。1998年台商王興華先生資助該校13萬元添置設備,綠化校園,並設立「王興華獎教獎學金」及助學金,每年資助16萬元作為獎教獎學金及助學金。至2000年,上義中學共投入資金271萬元興建了教學大樓、教師宿舍、綜合大樓5500平方米,增加電腦、速印機以及圖書室、實驗室設備。校園占地面積3.1萬平方米,綠化校園面積500平方米。1996年,中學校長曾運生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全鎮小學有教職工117人。1997年郊田小學張燕良被省評為「南粵教壇新秀」。中心小學投入資金125萬元,新建教學大樓、實驗大樓。1999年上義鎮教辦黨支部被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1993年至2000年連續8年被縣教育局評為教研工作先進單位。

全鎮現有文化站1個,廣播站1個,體育協會1個,有線電視可收9個頻道節目,有文化娛樂場所9個,體育活動場地16個,水泥球場3個,羽毛球場2個,全鎮7個村1個居委會設置了文化室。群眾文化生活有文學創作、攝影、棋藝、歌詠、舞師、話劇等。全鎮掀起全民健身活動。

鎮文化站經常在重大節日組織舉行文藝演出或體育比賽,活躍群眾文體生活。2000年有衛生院1所,門診部6個,農村合作醫療站11個,全鎮有醫護人員43人,其中主治醫生6人,村醫衛人員14人。有病床20張,婦產床2張,醫療器械有:B超、X光機、生化分析儀、尿液分析儀、心電圖等。衛生院內設外科、內科、中醫、兒科、婦產科、牙科、骨傷科等。

1997年設放射科,投入31萬元購置超聲波、X光機等醫療儀器。1999年,上義衛生院投資65萬元新建門診大樓,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落實婦幼保健和兒童免疫工作,逐步完善醫療設施。[2]

基礎設施

境內供電網絡完善,供電質量優良,電力供應充足,110千伏上義輸變電站正在爭取立項建設。電力與全省主電網併網運行。

上義交通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投資1800多萬元,全長21.6公里的縣道多好線水泥硬底化路面改造於2010年春節竣工通車,橫向穿越全鎮,經上義圩鎮可直達惠東縣多祝鎮、坪山鎮,成為我鎮直接進入珠江三角洲地區尤其是惠州市的快捷通道,經省道S120廣下線也可直達惠州市、深圳市。從上義至惠州市惠城區瀝林鎮蓬陵入口進入廣惠、深汕高速(或經虎崗高速、莞深高速,也可進入惠州市區經惠鹽高速、機荷高速)到達深圳市全程約1個半小時,融入了珠三角兩小時經濟生活圈。

與此同時,我鎮加快推進通行政村村道硬底化改造,至2009年底,我鎮全面完成了7個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改造,共53公里,累計投資總額2000多萬元。目前,正在立項建設改造的行政村道和中心村道60多公里,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歷史性跨越。

精神文明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上義鎮堅持學習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用先進的思想和文化武裝我們的頭腦,加強思想政治、文化建設,紮實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積極開展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社會主義教育,崇高科學,反對封建迷信,尊老愛幼,扶貧濟困蔚然成風,切實加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公民道德規範等教育。開展群眾性創建文明單位、文明村(區)、文明戶活動。每年國慶節、元旦堅持開展文體活動,活躍全鎮文體生活,採取形式多樣的方式,歌頌改革開放取得的偉大成果。1990年,上義鎮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同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廣東省文明鎮」稱號。

1996年全鎮實行政務、村務、財務公開制度,健全群眾監督機制,增加政府工作透明度。1998年各村創辦黨員活動室11個。至2000年,全鎮各村、居委會黨員活動室均配置了電視機、錄像機、VCD機、音響等設備,定期組織黨員進行電化教育,收看科技致富、反腐倡廉等有關內容的教育片。2000年,招元村被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倡導文明新風尚,逢重大節日,積極組織鎮、村幹部、中小學生為民政對象送溫暖活動。2000年,上義鎮被市委市政府評為信訪工作先進鎮,1999年至2000年連續兩年獲全縣鎮級綜合考評先進單位稱號。全鎮評出文明單位11個,文明村4個,文明標兵戶281戶。

社會治安

上義鎮設有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綜治辦等。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實行打擊與防範相結合,維護社會穩定。積極開展「二五」、「三五」普法工作,把法制教育與公民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努力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和全體公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樹立法治觀念,營造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真正使幹部群眾學法、懂法、守法。開展創建安全文明小區活動。實行治安聯防制度,建立警務區,逐步形成群防群治防範網絡。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型違法犯罪活動,堅持從嚴打擊「黃、賭、毒」活動。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治安環境。2000年,全鎮共抓獲犯罪嫌疑人7人次,破獲刑事案件1宗,治安案件2宗,調解民間糾紛17起。上義鎮1999年至2000年連續兩年被縣評為社會治安綜合管理目標先進單位,上義中學被縣評為1996年至2000年法制宣傳教育先進單位。

特產名勝

三黃鬍鬚雞

上義鎮「三黃鬍鬚雞」是紫金特產,也是上義鎮拳頭產品。三黃鬍鬚雞具有粗食易長、抗病力強、身圓體美、毛黃、腳黃、嘴黃、長鬍鬚等特徵。其肉質嫩滑,酥香可口,色香味俱佳。三黃雞飼養的方法主要採取集散飼養相結合。1998年三黃雞飼養與好義賽特發高科技發展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方法發展生產。2000年全鎮三黃雞飼養量20多萬隻,出欄量10多萬隻,產品遠銷廣州、深圳、惠州等地。

上義花生油

上義鎮壩地資源豐富,適宜種植花生。花生油是上義的特色產品,「上義花生油」使上義聲名遠揚。2000年全鎮種植花生面積3800畝,年產花生900多噸。經過深加工的上義花生油,採用特色包裝,產品遠銷香港、深圳、東莞、廣州、惠州等地。

圓墩

石岳峰 圓墩在石岳峰山腳,屬於招元村庵角。上義河水繞圓墩而過,水色秀麗。石岳峰海撥400多米,山勢崎嶇,怪石林立,惟妙惟肖,如豬古石、飲馬石、仙人石、尖石、蚊帳石、斧石、石鍋、石船等。半山腰有大石疊成的石洞,左邊有一股清泉,石洞內有「別一天」三字,傳說是清朝嘉慶年間有一隱士在此功讀所寫。洞頂有大石一塊,石上建有文昌塔一個。

飛雲寨

飛雲寨位於卷蓬村,在圩鎮東南面,距離圩鎮11公里。流水從花崗岩石上飛瀉而下,形似瀑布,水花飛濺,猶如雲霧,故稱「飛雲寨」。寨上古樹參天,寨下流水清澈,有豐富的恐龍時代的珍奇植物——桫欏。飛雲寨水力資源豐富,建有一級、二級發電站,風光秀美,空氣清新,風景宜人。

九廳十八井

座落在卷蓬村下樓,建於清朝初期。建築格式為:上七間下七間兩橫屋共三棟,棟高1.5丈,有九個大廳、十八個天井,共33間房,故謂為「九廳十八井」。屋內畫檐曲桷,雕龍畫鳳,是比較典型的客家人集中居住民居,居住人口最多時有280多人,此建築保存比較完整。

七十二塅

位于吉洞村上洞,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建築格式為:上三間下三間兩橫屋,層疊四棟,棟高1.45丈,廳8間,房44間,第三棟大廳地面與第一棟屋棟相平,成水平線,從屋大門口至第四棟屋全屋共有階梯72個,故稱「七十二塅」(塅即階梯)。曾出清朝貢士1各,叫溫林公。此建築仍保存較為完整。

新石器遺址

位於上義圩鎮石將軍山下。1982年廣東省文物普查時發現,上義是4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遺址,在此地挖有石斧一把(現存於紫金縣博物館),淡黃色狀。經省文物普查組鑑定,上義在4000多年前已是有人類居住的。

大革命遺物

1926年,上義農民協會正式成立,每個會員發有農民協會證章1枚,寫有「廣東省紫金縣農民協會證章」底面有編號的字樣,現存有幾十枚。

抗戰遺址

1945年冬,中共江南地委參謀長高建等帶惠紫五指揮部1000多人在卷蓬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活動。在大光上辦起槍械修理廠,製造七、九步槍、駁殼槍等;在大書房辦起了地雷廠;在公庭下關帝廟辦起了彈藥廠;在雞板坑建立了衛生包紮所;在老屋建立油印宣傳組。這些遺址基本保存着。

相關視頻

上義鎮2019年航拍花絮

參考文獻